一、前言
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舊版之測繪主要有二套,第一套是日治時期(1895〜1945年) 日本陸地測量部測圖,參謀本部發行,計有173幅;後續台灣軍司令部複製第一版補充印刷61幅,更新第二版66幅、第三版7幅。接續1950~1960年聯勤測量製圖廠完成的複製圖及新測圖,即日治時期版本有177幅,及增測(航測測圖或實地施測)東部沿岸等79幅,共計256幅(圖組號CMS L25-92),應屬同一系列,可歸為第四版。第二套為美國陸軍製圖局(U.S. Army Map Service, 1941–1968)根據1904年日製地形圖以及運用1943〜1944年間航空照片以立體測圖方式編製,計有256幅(圖組號AMS L892);聯勤測量製圖廠於1955~1971年間製作的台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清繪印製的多色譯註圖,即是美製L892的後續版次,計有304幅。總歸,《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本製圖中,五Ο年代主要是L25-92(256幅)_日規圖,六Ο年及七Ο年代前半主要是L892(304幅)_美規圖。
臺灣地形圖新舊版圖幅的轉換點在1966年,當年5月23日「中美合作製圖會議」中,決議將《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圖幅規格由10'×15'擴大為15'×15',同時圖組號也從L792變更為L7001,這階段也還是採航測製圖或實地施測為主;而台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並未改版,仍以修測複製方式生產,直到1977年7月聯勤第401廠運用像片基本圖,採編纂方式製作新的《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圖幅參照《五萬分之一地形圖》新圖幅規格(15'×15'),由5'×7'30"擴大為7'30"×7'30",至1980年6月完成涵蓋全台的第一版,計有275幅(圖組號L8001)。內政部於1985年7月~1989年6月委聯勤第401廠製作經建版《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第一版,計261幅。1994年起聯勤第401廠開始製作紅光下可閱讀《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而《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圖組號應美方要求,已變更為L7031,惟《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圖組號仍為L8001。1998年聯勤第401廠建立數值法編印系統,開始生產數位版《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
總歸此系列《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歷年生產概括可分為四代*1,如表1所示。
表1 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系列之演進表
二、日製版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
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最早之繪製出版是日本陸地測量部於1921~1928年間實地測繪全台完成173幅的測製*2(參閱圖1),其中僅16幅為正式製版,餘均假製版(應急版),於1922〜1942年間發行(第一版,單色)。隨著人文與自然環境的變遷,而實施「修正測圖」(計24幅,屬第二版,單色),然由於中日戰爭等因素,該套地圖早在1936年執行了「台中近傍」2幅,在1942〜1943年間則進行「高雄要塞近傍」22幅。到了二戰後期,更因戰事緊迫,台灣軍司令部利用1944〜1945年航攝照片進行「應急修正測圖」,其印製方式則是在原本1924〜1928年測製的台灣地形圖(49幅,屬第二版)上,或1942〜1943年「修正測圖」成果(7幅,屬第三版)上套繪紅色異動資訊,共計56幅,涵蓋台灣北部及中南部地區,台灣軍司令部於1945年複製印刷(雙色)。(參閱圖2)
就高雄地區(特別是左營港與高雄港鄰近區域)地形圖中,有三個時期(版本)的歷史地理資訊,是研究高雄地區變遷的重要材料。「高雄要塞近傍」22幅中,均有「修正測圖」的二版圖,其中有7幅再應急修測為三版圖。「高雄」幅(高雄要塞近傍16號)較特別,有四種圖(三版次):第一版1928年陸地測量部測圖,1929年7月參謀本部發行(單色);第二版1943年修正測圖,並於1944年8月航照,應急修測,1944年12月台灣軍司令部複製(單色);1945年3月複製(單色),此當是第二版的補充印刷圖。第三版1945年8月複製(雙色),一般此版會加印註明「1944年8月航照,應急修測」,但此圖並沒有此說明。當時具「修正測圖」及「應急修正測圖」成果的地形圖均屬軍事極密,未正式對外出版。
圖1_1 日治時期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圖表一
圖1_2 日治版台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_高雄(1929年) ed.1
圖2_1 日治時期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圖表二
〔第二版:修正測圖32幅、應急修測15幅。第三版:應急修測3幅〕
圖2_2 日治版台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_高雄(1944年) ed.2
圖2_3 日治版台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_高雄(1945/3年) ed.2補充印刷
圖2_4 日治版台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_高雄(1945/8年) ed.3
聯勤測量製圖廠於1950~1953年間將其中171 幅採航照修測後清繪印製;1951~1952年再新測製76幅*3;1955~1960年再出版7 幅*4、複製2幅*5;至1960年合計複製印刷256幅,圖組號為CMS L25-92(參閱3);此圖組可視為第四版。整個第一代的日製版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四個版次發行概況,如表2。
圖3_1 聯勤版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圖表
圖3_2 聯勤版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_高雄(1952年) ed.4
表2 日製版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發行概況表
這套日製版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製作可分為日治時期和聯勤時期兩階段,其原始圖資和控制點(平面基準和高程基準)是一致的,但投影、橢球體及方格網則各有不同,當然製作方式也有差異,圖面設計更是不同。
(一)數學基礎
▲平面基準:虎子山三角點。(日治版與聯勤版均同)
λ:120° 58'25".975 E
φ:23° 58'32".34 N
▲高程基準:自基隆灣之中等潮位為零點以公尺起算。(日治版與聯勤版均同)
▲投影:
日治版:多面體投影法(Polyhedral Projection)。
聯勤版:高斯克呂格投影(Gauss-Kruger Projection)
▲參考橢球體:
日治版:1841年白塞爾橢球體 (Bessel Ellipsoid)。
聯勤版:1924年國際橢球體
▲坐標系:
日治版:台灣方格網。(地圖上沒有印出)
聯勤版:3°TM坐標網
(二)製作方式
日治版:測板測製,總共完成約13,274方公里;航照測製,僅完成約58方公里。當時為了應急或快速成圖提供使用,而將現地完成的原圖,未經修整處理就直接付諸製版,即所謂假製版(false plate),印刷成圖,此類圖面上缺圖式符號,較不易閱讀。
聯勤版:採照片修測並實地調繪。新增圖幅則採航照測製或實地施測。
(三)基本規格
▲圖幅:經差7'30",緯差5'
▲圖組號:
日治版:無。
聯勤版:CMS L25-92。
▲總幅數:
日治版:173幅。僅涵蓋臺灣西部及北部低海拔地區及澎湖。日本統治時期,基隆、澎湖、高雄三地均為軍事上的要港,故分別設立要塞區,受要塞司令部直接管轄;1941年太平洋戰爭起,要塞區相關地圖全面管制,均屬"極秘"。
聯勤版:256幅。
▲圖號:
日治版有二種:
1.本島分七區:基隆要塞近傍(9)、台北及宜蘭近傍(22)、新竹近傍(24)、台中近傍(23)、嘉義近傍(35)、台南近傍(16)、高雄要塞近傍(22);離島有三區:澎湖島要塞近傍(16)、大嶼近傍(3)、彭佳嶼近傍(3)。近傍,即"鄰域"。圖號例:「台中」幅【台中近傍八號】
2.二十萬分一圖名號(1〜16)+五萬分一圖名+四分數(1〜4)。此類,同美軍版編法。圖號例:「台中」幅【台中八號台中,一】
聯勤版:經緯度編號法 (行列數字各三碼)。
行數為:圖幅右圖廓經度數÷經差 120°45'÷7'30"=966
列數為:圖幅上圖廓緯度數÷緯差 24°10'÷5'=290
行先列后編成該幅圖圖號,圖號例:「台中」幅【966290】
▲圖式:
日治版:明治28年式。正式製版有16幅,於均是假製版。圖例僅於三圖幅(花嶼、大嶼、北島燈塔)中有。
聯勤版:圖幅設計主要是按美製版地圖格式,於日治版地圖框外延伸1公分加印圖框,並表示3°TM坐標網及坐標數。圖幅外日治版所沒有的:「坡度尺」、「圖號」、「行政界線略圖」(民國39年的行政區劃)、「三北針」、「圖料表」、「地點指示例」等。圖幅內部分的地名採雙語併註,羅馬拼音主要是採用美國陸軍製圖局1944年出版之「齋氏中英譯音表」。
▲樣式:單色印刷或雙色印刷(航照修測資料加印紅色)。
三、美製版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
二次大戰(1939〜1945年)後期,盟軍啟動轟炸、收復島鏈戰略,於此之前展開一系列情報收集、空中偵照及地圖編繪作業,美國陸軍製圖局根據1904年日本地形圖以及運用1943〜1944年間航空照片以立體測量方式編製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圖組號為AMS L892,目前已知圖幅共256幅,涵蓋臺灣全島低海拔地區及澎湖等離島(如圖4_1),相較日本政府1921〜1928年間製作的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的173幅,且僅涵蓋臺灣西部台南以北低海拔地區及澎湖,這套地形圖涵蓋範圍更為完整,並彌補要塞區地圖缺漏的遺憾。由於是軍用地圖,特別針對軍事、工業設施標示十分清楚;較特別的是這一套256幅地圖中有104幅採雙面印刷,正面為地形圖_五色印刷(參閱圖4_2),背面為黑白鑲崁照片圖(photo
map) (參閱圖4_3),航照影像紀錄當時的地形地貌資訊,與加註人文訊息的地形圖,可以相輔相成提供歷史地理研究豐富的素材。
航空測量成圖,山區部分係利用測定有控制點之照相底片,經縮小為玻璃底片後裝入立體測圖儀中,改正飛機照相之誤差,而後測繪地形地物。平地部分上係利用測定有控制點之照相底片裝入糾正測圖儀,改正飛機照相之誤差,放大晒製成1/1,200之照片,而後將連續之照片鑲崁製成照片圖。兩種方式均是用到有控制點的航空照片、精密測圖儀器,改正誤差採儀器操作或外業實測後,再製作成地形原圖及鑲崁照片圖。
美製版(L892)圖號係採「系列四分劃法」(例2114-Ⅳ-NW,第一為十萬系列,含第二為五萬系列,第三則是所屬四分位),並採五色印刷。此圖組聯勤401廠於1955年開始生產,稱多色譯註圖,至1971年,計有304幅(參閱圖5)。L892相關製作資料如下:
▲繪製圖資:於1944年起,先是採用多圓錐投影,運用日製版的二萬分之一、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等圖資編纂,並利用航照修測;1951及1952年再版時,則改用橫麥卡托投影,且部分圖區直接運用多倍測圖儀測製。再版測製後之實地調繪,大多委由當時的聯勤測量製圖廠辦理。
▲平面基準:虎子山三角點。
▲高程基準:基隆灣之平均海水面為零公尺起算。
▲投影:
1.多圓錐投影。(1944年版)
2.橫麥卡托投影。(1951年版)
▲參考橢球體:
1.1909年海福特橢球體。(1944年版)
2.國際橢球體(GRS-1924/1930)。(1951年版)
▲坐標系:
1.世界多圓錐1000碼方格網ⅢN帶D區。(1944年版)
2.世界橫麥卡托(UTM)1000公尺方格網50、51帶。(1951年版)
圖4_1 美製版台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圖表
圖4_2 美製版台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_TAKAO NW(1944)
圖4_3 美製版台灣《二萬五千分之一鑲崁照片圖》_TAKAO NW(1944)
圖5_1 譯註版台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圖表
〔圖組號 L892 幅數304幅〕
圖5_2 譯註版台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_高雄(1955年)
四、結語
早年台灣地區的地形圖測製與發行大都著重於軍事作為,講求的是即時,同時也載錄了當時的一些重要空間資訊,為現今相關歷史地理研究之重要參考資料。本文將早期1977年之前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幾種版本的圖資製作概況(參閱表3)予以彙整研析,主要著墨於製作區域、技術(實地施測或航測)、幅數和版本等,讓大家對那期間(日治及戰後初期)的大比例地形圖生產概況有所了解,冀對相關圖資運用能有所助益。
表3 臺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製作概況表(1921〜1980)
註釋
*1日治版(日治時期版本)與聯勤複製版地圖,統稱「日製版」地圖。
*2文獻中一般敘述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當年所調製的總數是177幅(其範圍涵蓋台灣東北及西部平原、台地和丘陵地區),而實際見到的僅有173幅,另外的4幅有可能是中部的「玉井莊」、「珊瑚潭」、「崁頂」及東北角的「龜山島」。
*3其中74幅主要為東南與東部地區,32幅係航測測圖,42幅係實地測圖。另外2幅(「北寮」、「木柵」)係1952年根據美製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L892)並採美軍航照修測。
*4除了*2中的4幅外,還有3幅:「綠島」、「小紅頭嶼」、「蘭嶼」。
*5複製圖2幅:「琉球嶼」1927年測圖,1942年修正測圖,1948年航照修正地物;「汐止」1925年測圖,1949年調繪照片修正地物地名;均於1953年元月單色清繪印製。
*6本文改寫自「早期台灣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測繪之探討」(2016年, 地圖學會會刊No.25&26)
資料詳細費心有系統,值得地圖學教學參考。趙錫民 民109/0529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