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1日 星期四

地圖的製作與保存維護

 *本文我原始創寫,最早刊於「國立中央圖書館館訊」第十三卷第一&二期(19915月出版),作者註孫福生(當時的第四O一廠廠);再次補正後再刊於20146月《第四O一廠廠史紀念專輯》。今再更新。

一、前 言

  地圖是用特定的圖形符號與地名註記表達地理事物的一種有效工具。它既能直觀地展現整個地球表面(世界地圖),也能根據需求表示地表的任何一個局部(區域地圖);既能表示一般的地理事物(普通地圖),也能表達某種特定現象(主題地圖)。幾乎凡是具有空間分佈差異的地理事物,無論是具體的或是抽象的,真實的或是推測的,靜態的或是動態的,都可以用地圖來表現。

  地圖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平時讀書閱報時,遇到不熟識的地名,就會查閱地圖;外出旅行想選擇一條適當的路線,也必須使用地圖;辦公室、公共場所也常常掛著地圖供人們查閱;地理工作者在教學和研究中也需要借助地圖來了解區域情況,在野外考察中更要用地圖記載各種調查資料,最後還要用它來表示研究成果。工程設計、行政管理都要利用地圖作為規劃的依據,而在戰爭中,更充分發揮地圖的功能。

  地圖包括極豐富的科學內容,寓意深刻;地圖製作是一種科學與藝術的綜合,是聚集科學性記錄和藝術性工作的成果展現。僅將地圖製作的方法,介紹給大家認識,同時對地圖如何收藏管理提出淺見,期望大眾對地圖能更加了解,並善用它。

 

二、地圖之製作方式

  地圖的種類很多,成圖的方法不盡相同,最基本的方式是實測成圖法,主要用於大比例尺地形圖。其步驟是首先進行大地測量,建立整體的平面控制網和高程控制網;其次是以控制點為基礎進一步擴展出區域的測圖控制網,作為測量地形、地物的根據;再將控制點展繪於圖版上,即可進行地形測量,測繪出地物、地形點的方位、距離和高程,並按規定的圖式繪出圖形,得到實測圖形。大範圍的地形測量則採用航空攝影測量方法,即利用飛機在空中拍攝地面的像片,然後按照地面上佈設的控制點坐標與測繪,利用解析立體航測儀將控製點加密,再應用立體測圖儀在室內進行像片糾正,並經實地調繪,編繪成圖。繪製中、小比例尺普通地圖和主題地圖,則是利用實測的地形圖作為原始資料,經編繪方式製成地圖。其流程如圖1所示,歸納說明如後:

1 傳統製圖之流程

 ()編圖準備:主要指編圖資料的分析萃取、比例尺的決定、地圖投影的選擇、圖面設計等工作。

 ()地圖編纂:係指將地圖資料予以簡括化與符號化。編纂作業項目有:1.圖隅點及控制點平面坐標成果計算;2.標稿,即將所選取之較大比例尺圖,予以簡化內容的過程;3.稿圖的編貼,即將標稿縮攝成所要製作圖之等比例尺大小後,編貼於已展繪圖隅點和控制點的編稿版上;4.覆蓋圖製作,係分類製作交通、水系、地類、地名等覆蓋圖,以供後續的分色彫繪時之參考;5.地名抄排打字。

 ()稿圖繪製:即彫繪陰像原稿,通常將編稿版,利用感光乳液先曬印到彫刻片上,然後在燈光桌上彫繪,成品類似照相負片,可直接製版印刷。彫繪時採分色彫繪,計有等高線版(棕版)、水系版(藍色)、人文地物版(黑色)、公路版(紅色)等;最後再剪貼註記,完成地名版。

 ()地圖製印:包括有攝影、整版、製版及印刷等步驟。

 

地圖的產生方式,不僅僅侷限於傳統製圖(又稱視覺製圖,Visal Mapping)而已,在今日資訊時代代中,已逐漸邁向電腦輔助製圖(Computer Aided Mapping, CAM),或稱數值製圖(Digital Mapping),新而完整的地圖製作之概念模式,如圖2所示。

2 地圖製作新義之概念模式

CAM的基本概念,就是手工繪圖過程的電腦模擬,即按照傳統的地圖表示方法和各種圖式符號,利用電腦及繪圖機來執行地圖的繪製。兩者之比較可參考圖3

3 傳統製圖和電腦輔助製圖之比較

CAM之核心在於地圖之數值化,所謂數值化是以電腦硬體能識別及處理的代碼和數字,用最壓縮的資訊量以記錄地圖上地物的位置及其屬性。基本的執行程序如圖4

文字方塊: 整飾及註記文字方塊: 地圖製印

4 電腦輔助製圖之流程

 ()編纂準備:它的主要工作有搜集、分析、評估及確定編圖資料,根據編圖要求選定地圖投影、比例尺、地圖內容的表示方法及圖面設計等。

 ()數值化階段:根據數值化要求,對地圖資料加以處理。設計編碼系統,把地圖資料用數化儀或掃描儀轉換成數值資料,經檢查和編輯,最後製成編圖資料庫。

 ()編輯階段:根據製圖設計程序,對編圖資料進行編輯,製成繪圖資料庫,或供存用之地圖資料庫。

 ()地圖繪製:把繪圖資料利用繪圖機製成地圖。

 

七十年代以後,遙感探測技術迅速發展,能快速、大量的獲得地面圖像資料,擴大了編圖的資料來源,促進了地圖內容的快速更新。利用衛星影像更新地圖或製作中、小比例尺的影像,特別是陸地衛星(LANDSAT)45號主題製圖(TM)的圖像,法國地球觀測實驗衛星(SPOT)的圖像,解析度高,比例尺大,用於修測和編製地圖會有更好的效果,若能以其配合發展電腦輔助製圖,可為地圖成圖方法的更新,創造有利的條件。

 

三、地圖之收藏管理

  目前國外一般大型公共圖書館或大學圖書館均有設置收藏地圖的部門,即輿圖組()或地圖收藏室(),收藏的地圖數量均非常可觀。據1986年出版的「世界地圖收藏部門名錄」上統計,美國國會圖書館地理地圖部(世界上最大,收藏量佔第一位)共有3,622,923幅印刷地圖、4,000幅手繪地圖、41,963冊地圖集,8,000部參考書及地名錄、300個地球儀、2,450個模型及50張掛圖。地圖收藏部門面對種類繁多的地圖如何整理、保存是一件很重要的課題。

  地圖的收藏,首先面臨的問題是種類繁多的地圖如何歸類?地圖分類方法眾說紛紜,法說不一,就看依何種指標來分類,例如可按地圖內容分類,分為普通地圖和主題地圖。按比例尺,可分為大、中及小比例尺地圖。按製圖區域,若以行政區域為標準,可分為世界圖、分國圖、分省圖、縣市圖、鄉鎮圖等等;若以地理單元劃分,可分為全球圖、分洲圖、分國圖等等依次劃分。按地圖用途,可分為二大類,即國民經濟與管理地圖和教育科學與文化地圖。按地圖分幅,可分為單幅圖、多幅圖、系列圖(即一組同一比例尺不同主題內容的地圖,或一組不同比例尺同一主題內容的地圖)。按表達型式,可分為線畫地圖、數化地圖、影像地圖、立體地圖、觸感地圖(Tactile Map)、縮影地圖等。按印刷色數可分為單色地圖與多色地圖。按地圖的載體,可分為紙質地圖、絲綢地圖、塑膠地圖、石刻地圖、木板地圖等。按出版年代還可分為古地圖、今地圖等。

總之,地圖科學分類要符合下列要求:()應保證能研究和確定各類地圖的性質及規律;()應有助於地圖生產的合理組織和安排;()應便於地圖編目及其在圖庫中的系統存放,並便於對地圖資料的處理和檢索;()便於地圖資料和服務的自動化;()便於再出現地圖新產品和新類型時,進行分類擴展;()分類應滿足一系列邏輯要求。

其次,地圖收藏品都應編目,建立目錄卡片或採電腦編目,使用者可以在閱覽室內的終端機上進行檢索。地圖登錄的基本資料應包括有:()目錄編號、圖名;()圖幅大小、幅數、語文種類;()繪製時間、地點、比例尺;()繪製者、出版機構;()印製方式,如木板印製、平版印製、銅版印製或彩色印刷等。此外,對館藏應編輯出版各種地圖學書目和地圖目錄,以提供靈通的訊息。同時也可複製出版館藏地圖珍品,以供地圖愛好者研究之用,並為其他圖書館充實館藏。

  地圖保存維護之良窳,關係到其流傳與使用之長短,像各類現存古地圖更應採取適當的防護,若有破損之古地圖應加以修繕後裱於厚紙上,以利收藏。現今地圖以科學性的保存,可建立所謂的「地圖資料庫」,即將各單幅地圖資料予以數值向量化處理,儲存於磁帶或磁碟中,可依需求再組合套疊成一張地圖。地圖資料庫除了可簡化地圖繁瑣的修編、彫繪作業之時程外,就地圖收藏而言,較傳統地圖更便利於保存與管理。

 

四、結 論

  早期人類繪製地圖是為了表示和瞭解生活區域內的空間關係,隨著社會的發展,地圖的重要性日趨顯著;如今,它不僅是區域性科學調查研究成果的一種表達形式,而且是許多部門和學科用於分析研究、綜合評價、分析預報及規劃設計的重要資料。當今的資訊社會中,人們對地圖所具有的學術性、文化性、資料性與情報性應有新的理解。除了加強地圖教育的推廣之外,建立地圖收藏室,以承擔地圖資料的收集、整理、保管、閱覽及相關情況的調查研究和業務諮詢等服務性工作。盼國人對於地圖之科學性、技術性、藝術性的特質能有所體認,重視地圖,運用地圖,使我們的科學知識能加速邁向更實際與蓬勃之路。

2024年1月10日 星期三

第四O一廠早期傳統製圖作業程序簡介

 *本文原出自「國軍測量史」第一輯(1961)第五篇第四章部分內容之摘錄。再予更新後,刊載於20146月《第四O一廠廠史紀念專輯》。

 


依上圖視之,可知早期傳統製圖作業、手續至為繁瑣,表中(1)(2)項為圖資整備,(3)(6)項為編繪作業,(7)(18)項為製印作業。茲分別說明如後:

(1)資料蒐集:此項工作係經常之準備工作。蒐集範圍廣泛,舉凡有關地圖之資料均在蒐集之列,如天文點、三角點、水準點、實測圖、航空照片、地誌縣誌、遊記,以至報章雜誌相關地理論文或報導者。

(2)分析研究:將蒐集之資料加以整理分類,進而研究其可靠之程度,厘定等級、逐項記載及登記卡內以作為編圖之參用。

(3)圖面設計:按照比例尺,決定投影方法、圖幅大小、圖例、圖廓外整飾等,繪製一幅設計圖,所有規定說明均記載於設計圖上。

(4)編纂圖稿:按照圖面設計,先將圖廓展開,寫上圖名、依次展開三角點或圖根點;主要資料以三角點、圖根點為控制,加以剪貼;然後將補充資料一一找出位置編入,最後將圖廓外之註記符號等,依照設計圖之規定,逐項補齊,編纂圖稿至此已告初步完成。

立體製圖:使用精密之立體測量儀器及已知之控制點,將航測底片製成線畫地圖,並依實地調繪或參照其他同地域之資料,逐項加入,經整飾後完成地形原圖。

(5)照片修測:編纂圖完成後,如該地區有拍攝最新之航空照片,即可利用此項照片,將圖幅內地形地物加以修正,以增加地圖之精度。

(6)審核:將上項編纂圖、或地形圖,依照測量法規、圖式,加以全般檢查,遇有錯漏,即隨時加以補正。此項工作最為繁重,而關係於成圖之精度者至大,應慎選學術優良、經驗豐富,且富責任心者,始克勝任,否則,地圖出版後,始發現錯誤,勢必修改困難,或全功盡棄矣。

(7)攝影:將稿圖攝成底片。攝影時必須注意長度準確,濃淡適宜,及深淺清晰等。

(8)裱鋅印藍:將底片製成平版一塊,用淡藍印墨在試印機上將圖印在裱糊之鋅版上;同樣者四塊,蓋使分色分繪時尺寸可以保持不變也。

塑膠曬藍:如同分色雕繪時,則將底片在塑膠雕繪版上曬成藍圖計三塊。

(9)分色清繪:將裱鋅印藍版,按設計圖之規定,分色清繪之。

黑版:圖名、圖號、經緯線、中文地名註記等。

紅版:英文註記等。

藍版:水涯線、水名註記、耕種地等。

棕版:等高線、標高列、土堤等。

如用雕繪,則以特製之金屬工具,配以燈光桌,在塑膠版藍圖上,分色雕繪之。

照相打字:依照清繪或雕繪人員之抄排註記表,用照相打字機打成照片,以供剪貼之用。

鉛印註記:經過檢字、排版、打樣、校對、改版、印刷等程序,印成註記紙,以供剪貼之用。

(10)審核:作業與編稿圖審核相同,發現錯誤應即標示於圖版之透明紙上,並由清繪或雕繪人員,逐項加以改正。

(11)複審:同上。

(12)攝影:清繪之攝影為縮小4/5,因清繪藍圖係比照製印邊長放大5/4之故,每色攝成底片一塊,至雕繪攝影,則除雕繪版可直接整版製版不再攝影外,至剪貼部分之註記版、線版,仍須按雕繪版尺寸,各攝一面。

(13)第一次整版:整版程序,最重要者為套晒記號,因記號準確,則對於揭膜及將來之製版、印刷均有密切之關係;其次為整修底片,將多餘線號及沙點去除。

(14)塑膠版多色打樣:在塑膠版上浣佈特製之顏色葯液,然後用整版完成之底片,加以晒套,即成為顏色鮮明之多色塑膠版樣張;此種方法較過去在試印機上紙張打樣者,可省人力物力及時間甚多。

(15)複審樣張:審核工作在單色稿上或在分色清繪圖上,較為困難,錯誤難以發現;多色樣張打出後,則已具地圖之粗型,辨認容易,所有錯誤應一一標明,以為改正之依據。

(16)第二次整版:將複審樣張標出之錯誤一一加以改正,此項工作最為繁難,尤其是註記之移動或增加,至為不易,應由極具耐性之人員擔任之。

(17)製版:先將鋅版裁成需要之尺度,經過研磨,浣佈感光液後,取底片與鋅版,葯面對葯面,在氣壓晒相框內露出經過顯相諸種手續後,即製成圖版可以付印。

(18)印刷:印刷多色圖之次序,大致係按黑色、藍色、棕色、綠色、紅色等順序行之;因黑色為地圖之骨幹,其他顏色悉以黑色為標準;又紅色顏料難乾,故應列在最後;印刷地圖時,應注意套印記號之準確與色調之濃淡;地圖之精美與否,印刷為其最後之階段,不可不特加注意。

 

上述係四、五十年代期間的五色標準地圖編印作業流程,隨著年代,科技進展,材料、技術等等的研發推展,作業流程當然會有所改善,並增設相關機具等等;新一代作為,可參考後續:「地圖製作與保存維護」(孫福生)及「地圖編繪技術之變革與演進」(蔡奇璋)等專文。

 

2024年1月7日 星期日

民國軍事測繪名士簡錄

 本文原載於20146第四O一廠廠史紀念專輯》。再更新

民國以來,測繪事業,特別是大地測量、航空攝影測量及全國地圖的繪製都歸當時總參謀部陸地測量總局的作業與管理;那時軍方測繪界的權威、專家如黃慕松、黃維恕、曹謨、尹鐘奇、卜孔書等人大部分是留學日本的,間接也學到德國科技,因為日本是向德國學習的。他們所學的測繪知識足夠應用於軍事測量和相關的地圖製作,他們也大多居高階領導要津,對民國近代國防測繪事業的建立與發展有相當的影響,是奠基者,也是開拓者。抗戰勝利後至東移台灣期間,總攬國防測繪機關是國防部測量局,其主官有二位:晏勳甫杜心如,雖非測繪背景人物,亦予登錄;另台灣早期協助國軍測繪制度建立與改革有相當佐益者傅安明先生也予登錄。文中名士之生歿謹記西元年,若有遺珠疏漏處,有待日後補強增登之。

 

黃慕松1884-1937,原名汝海、承恩,廣東省梅縣松源鄉寶坑村人。







l民國軍事教育家。陸軍一級上將黃鎮球(1898-1979)的堂兄,言談平靜深沉,頗有氣魄,是國軍中宣導並主持軍事測量工作的第一人,首次完成全國軍事測量任務,被譽為中國軍事測量之父

l1904年,廣東武備學堂畢業後被選赴日本深造,先後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火炮工專門學校(1910年攻讀)1913年學成回國。

l19138月任北京北洋政府參謀本部第六局局長,掌理推動全國陸地測量、地圖繪製等事務。

l1916年元月,再留學日本陸軍大學(31期,19191126日畢業)

l1920年,赴英國留學,並在德、法兩國考察,歷時兩年回國後,歷任中俄界務公署參議兼中俄會議專門委員,並兼交通部路線審查會主任19255月任軍務善後委員會委員。此後,轉向南方政府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師師長(1927)

l19281113日任南京國民政府參謀本部陸地測量總局局長。

l1930年奉派到英國出席萬國航空會議、第四屆萬國測量家聯合會會議、第三屆萬國航空攝影測量會議。

l1933217日辭參謀本部陸地測量總局局長。後續擔任參謀本部次長(193112)、陸軍大學校長(1927年代理、1930年代理、1933)、蒙藏委員會委員長(19353上任前,先後奉命1933年宣慰新疆、1934年專使西藏)、廣東省政府主席(19368)

l民初二十年國防測繪事業大多由其總攬推動,在其任上即主持制定各種測量法規,頒布二十萬分一民國圖編纂規則,十萬分一圖勘測規則,五萬分一圖十年迅速測量計劃(近代第一個全國基礎測繪計劃,由陸軍測量總局統籌,由各省陸軍測量局分別組織實施),並編纂百萬分一中國輿圖等,大力推進中國基礎測繪。

l20世紀30年代,黃慕松已是個閱歷豐富,知識淵博,通曉日、俄、英、德、法等國語言,瞭解現代軍事知識的軍事家,與蔣百里、白崇禧、陳儀等三人併列民國四大軍事家

l1937320日逝於廣東省政府主席任上4月,他獲追贈陸軍上將銜。

l著有《新疆概述》、《西藏日記》。

[黃慕松,國史館藏,《個人史料》,入藏登錄號:1280051580001A]

 

黃思基1890-1956),別號淑冶,廣東梅縣人。

l畢業於日本陸軍步兵學校及廣東陸軍測量學校第六期。

l1925年起任黃埔軍校第一至四期地形科少校教官、中校科長、主任教官。

l192511月任廣東陸軍測量局上校局長。

l1926年任參謀處第四科上校科長。(測繪機構首長)

l1930年任南京中央軍校教官,廣東綏靖公署測量科長,廣東陸軍測量學校教育長。

l1931年任參謀本部測量總局副局長。

l19346月銓敘廳第二處處長

l1934年任廣東陸軍測量學校少將副校長。 

l1935年任廣東省測量局少將局長。

l19362月任參謀本部陸地測量總局測量總監局長。任內將廣東陸軍測量學校改制為參謀本部廣州陸地測量學校,開辦第十六期正班和航空測量訓練班各一班;廣東自有測校以來,人才以此時為極盛。

l19382月任軍令部陸地測量總局中將局長。(19431)

l1948年移居美國。

 

晏勳甫(1893-1961),字成猷,湖北漢川人。


l1910年在南京陸軍第三中學肄業時加入中國同盟會。武昌首義時,與部分同學返鄂參戰。後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旋升北京陸軍大學(第五期)1919年畢業。

l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前敵指揮部參謀處長,第八軍第二師副師長,參加北伐。

l19294月任討逆軍第五路總指揮部參謀長。

l1933年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第二廳廳長。

l1935年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武漢行營第一處處長,同年10月任豫南清剿指揮部司令。

l19366月兼任河南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

l193710月任豫鄂皖邊區第二路司令、豫皖綏靖公署參謀長。

l19382月任第一戰區參謀長。

l19391月任天水行營參謀長兼陸軍大學西北參謀班主任。

l19431月任軍令部第四廳(原陸地測量總局改制)廳長。

l19466月,政府將軍委會及所屬軍令部等各部撤銷,改於行政院內設立國防部,由晏擔任國防部測量局中將局長。(19473)

l19492月,出任漢口市市長。是年5月並未隨國民政府東遷到台灣。


杜心如(1897-1961) ,名定賢,字漣清,湖南湘鄉(雙峰)人。







l曾就讀北京政府陸軍部講武學校測量科。

l19246月,入黃埔軍官學校第一期。

l肄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七期步科、日本陸軍經理學校、日本陸軍大學

l19323月,任「中國民族復興社」(蔣介石兼任社長) 幹事(即「藍衣社」創始的核心人物之一),兼任「革命軍人同志會」幹事,並委任「軍事雜誌社」的總編輯。

l1933年奉派赴歐洲考察軍事。回國後,曾任國民政府訓練總監部國民軍事教育處處長,政治部第二廳廳長,軍政部國民兵司司長。

l19382月,任軍訓部國民兵教育處處長。

l19466月,任國防部保安局局長

l19474月,接任國防部測量局局長;同年922日,晉升中將。(19503)

l1946年秋,被選為國民大會南京區域代表,參加了1115日開始的制憲國民大會,撰有《憲法內關於軍事之參考資料》印行。

l1949年,隨國民政府到臺灣。

l1961年在臺北去世。

 

曹謨(897-1994),又名立謨,字叔謀,浙江蘭谿人。






l1913年以優異成績被浙江省陸軍測量學校錄取,畢業後入浙江陸軍測量局工作。1918年入北平中央測量學校研究班第五期大地測量科,1921年畢業。先後深造於德國普魯士大地測量研究所、芬蘭土爾庫大學天文學及光學研究所,美國國家(海軍)天文台及海岸大地測量局觀測與計算研究。精通英、法、俄、德、日語。

l曾先後擔任陸地測量總局大地測量科長,行政院地政署處長,中國地理研究所大地測量組主任,中央測量學校教育長及校長,官拜陸軍少將,中央測量總監。(大陸時期)

l20世紀20年代,首創全國天文及大地測量,統一測量高程和地圖投影法,人稱中國測量之父

l主持召開全國測量會議,制定《全國陸地測量十年計畫》,設定坎門零點,統一全國海拔高度起算點。19285月,浙江省玉環縣坎門前台村平臺嶴咀選址,並主持修建坎門驗潮站,建立全國統一高程標準點

l創辦全國性測量時,主持大地測量業務,抗戰前已完成中國東南及中部地區一等三角級水準測量,為全國標準地圖之基礎。

l1933年創建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參加第二屆國際無線電經緯度測量(1933),奠定我國唯一天文標準點。

l抗戰時期完成湘桂黔川滇等省主要地區迅速天文大地測量控制點,以應當時測製地形圖之急需。

l抗戰勝利後,奉派至日本東京盟軍總部整理接收各種地圖和相關測繪資料。

l1943.3任測量學校教育長(校長蔣中正)1947.10調任校長,至1953.4。任內建議測量工學士制,奠定測量教育基礎。

l19551972年曾代表我國岀席有關測量學術之國際會議及聯合國製圖、地名及地圖規格會議等十餘次。

l軍中退伍後曾任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地政研究所及海洋學院教授,並任國際天文學會會員和北極移動及時間委員會委員兼諮詢委員,國際大地測量及地球物理學協會中國委員會第一屆主席,臺灣天文學會會長。

l1988年後,積極推動海峽兩岸天文學界在地震研究領域的合作,並與中科院院士葉篤正等氣象學家就溫室效應假說理論相互傳遞學術資訊。

l著有《新天文學基礎》、《宇宙探測學及中國地球形狀論文三種》(送國際學術會議)、《天文學大辭典》、《中華天文學史》、《中國科學與文明第五冊天文學》等。

 

黃維恕(1914-1997,字子信,廣東梅縣人。







l黃慕松次子,其弟黃維亷(1916-1993),空軍少將。梅縣松源鎮寶坑村,一村四將軍黃慕松父子占其三。(另一位是曾任聯勤第一、三任總司令的黃鎮球上將)

l中央測量學校正六期航測科。

l在航空測量隊服務多年後,再到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留學。

l先後到參謀大學將官班、三軍聯合參謀大學及國防研究院等進修軍事學資。

l1938929日~106日:在義大利羅馬列席旁聽了第五屆世界攝影測量會議,與王之卓(194310,出任軍令部第四廳測量技術室主任)、夏堅白、陳永齡一同列席會議。

l1944年擔任中美合作航空測量隊隊長。(美國陳納德將軍率領的飛虎隊援華抗日,需要航空圖,因而成立了中美合作航空測量隊)

l19504月〜195310月擔任聯勤測量處少將處長。

l195512月接任聯勤測量學校少將校長。

l19607月接任聯勤測量署少將署長。

l1962年元月升任聯勤測量署中將署長。(19664月退伍)

l擔任中國測量工程學會理事長(第一至十九屆,19586月〜197711),從軍職到退伍後,負責和推動會務近18年。(第七屆1965年間鄒子雄將軍擔任了一屆)

l晚年移居美國養病,直到終老。

(子黃德威中正土木29)

 

周齊祁(1915-1973),字雲如,南京市人。







l中央測量學校正六期製圖科,畢業即服務於南京陸地測量總局。

l抗戰期間曾赴美實習航測技術,及到加拿大、印度、日本等國觀摩測繪制度與技術發展。

l歷任聯勤測量製圖廠課長、組長、副廠長。對測繪任務、技術改進等均建立良好基礎和成效。

l先後到革命實踐研究院、陸軍指揮參謀大學及三軍聯合參謀大學深造軍事學資。

l1953年擔任聯勤測量製圖廠廠長。

l195311月〜1960年元月擔任聯勤測量處上校處長。

l19613月接任聯勤測量學校上校校長。

l1962年元月晉升少將。

l19665月〜19727月擔任聯勤測量署少將署長。

l60年代領導聯勤測量署同仁協助政府辦理中山高速公路各項測量業務,對國家經建有相當之貢獻。

l19671970年代表我國岀席聯合國亞洲暨遠東地區測量製圖會議(第五、六屆)

l多次(1968年、1974年及1978)代表國家赴美出席「中美合作製圖會議」。

l著有《應用攝影學》《航空測量及其應用》、《人造衛星測量學》。

 

尹鍾奇(19131978),字理德(中奇),江蘇松江人。







l中央測量學校正六期大地測量科,陸軍指揮參謀大學及三軍聯合參謀大學深造軍事學資。

l曾任參謀本部陸地測量總局三角科科員及審查員、軍令部陸地測量總局計算室主任。

l19462月任國防部測量局大地測量隊隊長。

l精通大地測量及平差理論,譽滿中外,先後於1948年春,受邀擔任盟軍東京總部之技術顧問。

l19504月〜19542月擔任聯勤大地測量隊隊長。

l1955年仲夏出席第一屆中美合作製圖會議,同年孟秋率員支援美空軍康伯利奇研發中心日蝕觀測(台南桂子山);旋又應美陸軍製圖局邀請,率大地測量專家多人赴美,協助大地測量計算工作,歷時兩年之久,圓滿達成任務。

l1964年代表我國岀席聯合國亞洲暨遠東地區測量製圖會議(第四屆)

l19665月〜19692月擔任聯勤測量學校校長。(最後一任)

l著作豐碩:大地測量計算手冊、日蝕月掩星觀測對於大地測量之應用、雷達測量、地籍測量學中的三角測量、大地測量學、應用天文學、月掩星觀測、最小自乘法平差、實用平面測量學等十餘種。著論精甚,革新測量技術,領航測量事業,對我國測量工作丕建新猷,實為當代測量學術界之權威。

l協助台灣地區基本控制點檢測工作,精心策劃,歷時三年;設計大地測量計算平差公式納入電腦作業,首創測量製圖業務邁向電腦化之途程,績效宏偉,貢獻至鉅。他活到六十六歲時還在忙碌,就在臨心臟病發作的前一天,他尚在替內政部「全國三角點檢查測量」計算成果,真令人感佩。

 

張芝生(1924-2013),江蘇泰縣人。







l中央測量學校正十五期製圖科畢業,聯勤測量學校研究班、國防管理學校研究班進修。

l1967年代表我國岀席聯合國第一屆地名標準化會議。

l19733月〜19773月擔任聯勤測量製圖廠廠長。

l19777月〜19797月擔任聯勤測量署少將署長。

l197712月〜19796月擔任「中國測量工程學會」第20屆理事長。

l多次(1969年、1972年、1976年及1978)代表國家赴美出席「中美合作製圖會議」。

l1983年擔任教育部測繪學名詞審查委員會主任委員。

l1988年擔任「中華民國地圖學會」創會理事長。

l1996年擔任國立編譯館測繪學辭典編審委員會主任委員。

 

郭延壽(1927-2013),湖北廣濟人。







l1951年,畢業於聯勤測量學校大學部19期航空測量學系,分發至航空測量隊工作。

l1954年,奉調聯勤測量學校擔任編譯官,負責編譯測量教材,並兼任美軍顧問之翻譯工作。

l19551959年,先後兩次赴美研習航空測量,返國後從事測量教育及教材之編譯。

l19731978年,擔任聯勤測量製圖廠副廠長及廠長。

l1980年,擔任聯勤測量署署長,晉升少將。

l全力推展國際合作及技術輸出,於19814代表政府與沙烏地阿拉伯王國完成中沙測量製圖合作協定》(代號為「輿光案」) 初簽。本案雙方合作前後長達十九年(19801999),對敦睦邦誼,貢獻卓著。

l1969年膺選為特保最優人員,1983年獲頒中國工程師學會「工程獎章」,之後再獲得有「航測及遙測獎章」、「測量工程獎章」等,並當選中央軍事院校校友總會與中正理工學院「傑出校友」。

l1984年退伍後,曾在逢甲及淡江大學兼課,並擔任內政部土地測量業務查核委員、中國航空測量工程顧問公司技術顧問,為測量事業終身奉獻。

l重大貢獻事蹟為:擴充航測製圖設備、創新航測製圖技術、支援經建測量製圖工作、協辦全國土地測量業務、編印中華民國各種地圖、技術輸出支援友邦等。

l多次(1969年、1974年及1978)代表國家赴美出席「中美合作製圖會議」。1980年赴西德參加國際航空測量學會年會,1981年赴瑞士參加國際測量學會年會,增進國際間科技交流。

l重要著作有:KELSHA7型立體測圖儀、A8型立體測圖儀、B8型及B8S型立體測圖儀、人造衛星像片在地圖測製方面之應用、正射像片圖之製作方法及其用途、應用航空測量方法測繪地籍圖之研究、開發中國家地圖測繪之新觀念。

 

傅安明(1915-1997),原名傅安,號安民,南京市人。







l1935年,卒業金陵大學,精研農業學術。

l1936年,任職我國駐美大使館,歷任胡適等五位大使的中文秘書,參加聯合國制憲會議,譯訂聯合國憲章中文本。

l1949年〜1974年,任職於美國陸軍製圖局,促成中、美合作製圖計畫及合作製圖會議,勞績卓著。此期間常訪我聯勤測量製圖廠,協助測繪人才訓練及儀器設備更新,對國軍測量製圖制度建立與改革,均有甚多佐益。對我赴美受訓測量軍官亦都有照顧與指導。

l1972年,於英國倫敦第二屆聯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中發表改良中國地名韋氏羅馬拼音法。此成為爾後英美各國將中國地名漢語羅馬化之標準版本,也因此傑出成就而獲得美國國會特別獎。

l1974年,返國後膺聘行政院農復會顧問,協助內政部及臺灣省政府,研製臺灣地區大比例尺像片基本圖,完成經建版二萬五千分之一及五萬分之一地形圖之測製,作為國家各項經建藍圖,開創國家現代化之根基。

l1990年,截此,在台16年,除督導完成臺灣大比例尺基本圖計畫外,亦先後主持完成台灣交通圖53種台灣主題地圖。

l重要著作有:中國地名標準作業程序中國地名譯音表(韋德齋爾斯羅馬注音法)、主編台灣地名表、編印世界時事地圖

 

帕蘭子午儀文物芻探

  一、緣起 肇始於 96 年 11 月 3 日 到桃園中正嶺參加中國測量工程學會理監事會議時,聽聞王偉強學長提起 趙錫民 老師正接受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辦理「 G. Prin Paris 子午儀歷史考察與功能運作」的委託研究案;再者於工博館英文網頁上看到【 See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