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臺灣日治時期測量製圖之大事紀(1895〜1945)

 2023/05/01更新

*1895(明治28)臺灣總督府陸地測量部發行四十萬分一《輯製台灣全圖》。圖內註記有モリソン山(Mt. Morrison),標高註為3917*1

*1895(明治28)1896(明治29),陸地測量部臨時測量部迅速測圖(沒有正規三角點基礎下施行之測圖)《臺灣五萬分一圖》105圖幅為經差15’x緯差10’

*1896(明治29)陸軍步兵中尉情報參謀長野義虎在臺灣原住民陪伴之下攻頂,是日人首次登上モリソン山山頂的記錄。11 月林學博士本多靜六所率領的研究團隊,在軍隊護送下登山,將日本國旗插在モリソン山峰頂,象徵日本征服モリソン山。

*1897(明治30)年,陸地測量部測繪早期西方人所稱的Mt. Morrison高程為4,145公尺,總督府向日本天皇呈報,明治天皇於6 28 日御賜「新高山」新名。

*1897(明治30),至1898(明治31)陸地測量部製版(輯製)、發行《臺灣假製二十萬分一地形圖》14幅。圖幅為經差x緯差40'

*1898(明治31)8月,臨時台灣土地測量局根據臨時台灣土地測量局政府規例(皇令第201)成立,對臺灣西部平原地帶之土地進行地形調查、確立土地權利,並建立地籍、繪製地圖、進行田賦改革的土地調查事業。至1905(明治38)331日,依第72號敕令廢除。

*1900(明治33)8臨時台灣土地測量局於臺中公園砲台山設置三角測量原點(主三等三角點89),展開台灣史上第一次的三角測量,並於臺灣各地埋設三角點標石(俗稱地籍三角點或府點),計三年成果有:209座主三等三角點(相當於日本本土的二等三角點)901座次三等三角點(相當於日本本土的三等三角點)2,859座圖根點(相當於日本本土的四等三角點)*2

*1903(明治36)年,設置高雄驗潮站。1904(明治37)設置基隆驗潮站。

*1904(明治37)年,臺灣總督府完成初步的土地調查,估算平地1,222方里(18,843.2平方公里),佔全臺52.4%;蕃地1,110方里(17,116.2平方公里),佔全臺47.6%

*1904(明治37)年,發佈二萬分一《臺灣堡圖》(同時結合土地調查、地籍測量與地形測量成果的地圖)。土地調查中,繪製的圖稱為「庄圖」(1/6001/1,200地籍圖),庄圖再縮小繪製為1/20,000「堡圖」。繪製範圍涵蓋蕃地以外的平原、丘陵地帶,共計465幅。除基隆、高雄、澎湖三要塞區附近堡圖(47)不公開發行外,其餘在1906(明治39)年由臺灣日日新報出版發行

[出自參考文獻3.陸地測量部1932年報告]

*1905(明治38)年,運用二萬分一《臺灣堡圖》縮編成十萬分一臺灣圖》,33圖幅為經差30’x緯差20’

*1906(明治39)1213,設置臺灣經緯度之原點於埔里虎仔山一等三角點

東京天文臺技師橋元昌矣測定之經緯度北緯23°58’32”.340 東經120°58’25”.975

1914(大正3)陸地測量部測定對埔里街基線南端點起至虎仔山一等三角點之方位角*363°46’57”.18

[出自一等三角點部落格]

* 1908(明治41)製作二十萬分一《北蕃圖》。

*1909(明治42)製作二十萬分一《南蕃圖》。

*1909(明治42)*4,至1916(大正5)年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主導)和警察本署共同承辦,並在陸地測量部協助下總共完成蕃地測量1,012.67方里(15,593方公里),並據此繪製完成五萬分一《臺灣蕃地地形圖》(亦稱《五萬分一堡圖》)*568幅。臺灣日日新報公開發行(1923-24)[此套地圖並非運用三角點及基線實測之地形圖;其圖式與臺灣堡圖相同] *6

 

*1909(明治42)年,陸地測量部實施正式三角測量陸續開始選點、布設各級三角點、基線測量*7(1914年開始)、三角網測量*8。一等三角測量於1921(大正10)年結束。

*1911(明治44)年,《二十萬分一臺灣蕃地圖》(輯製圖)5

*1912(明治45/大正元)4新高山一等三角測量點(由字第47)由土地測量師古田選定,1917(大正6)年埋設標石,1919(大正8)年進行了觀測。1925(大正14)年確認公佈為3,950公尺*9

[出自https://www.facebook.com/search/posts/?q=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 ]

*1914(大正3)年,陸地測量部重新實施更正式、更詳細的三角測量,至1925(大正14)年底完成約1,500方里,不包括蕃地820方里。直到1929(昭和4)年才恢復繼續進行三角測量*10全臺埋設一等至三等三角點標石共約1,176座(俗稱「陸測三角點」)[一方里等於15.423平方公里]

*1914(大正3),開始台灣水準測量,至1924(大正13)*11完成全島一周環線,包含台中經埔里街至花蓮港之橫斷線(最高3,308m)全長1,162公里,水準點數560*12

*1919(大正8)開始進行了二等三等及四等三角測量三角點連絡測量*131925(大正14)年暫時停止,之後恢復並持續到1943(昭和18)

*1921(大正10)年,《臺灣堡圖》發行新版(大正版),係將1904年之版本(明治版)以紅字標示異動地名及行政區界,故又稱為「紅字版」。

*1921(大正10)年,至1929(昭和4)年,採用測板測圖計1,238方里,地面攝影測量*14341方里,合計1,579方里即約全島2/3面積全島三角測量直到1943(昭和18)年度施測完成*15

*1921(大正10)年,至1929(昭和4)年測繪發行《臺灣二萬五千分一地形圖》(圖幅7’30”x5’)主要的測圖區域為臺灣東北部和西部的平原、臺地、丘陵地帶,共計173*16

*1923(大正12)年,至1924(大正13)臺灣日日新報公開發行《臺灣蕃地地形圖》68幅。

*1924(大正13)年,至1938(昭和13)測繪發行臺灣五萬分一地形(圖幅15’x10’),共117*17部分圖幅運用1944年航照修測(Photo Planimetric)加印棕色圖資,1945年由台灣軍司令部再複製發行修測版《臺灣五萬分一地形圖》

*1932(昭和7)年起,陸地測量部編纂《台灣二十萬分一帝國圖》,至1938(昭和13)年發行普及版,計14幅。日本參謀本部因要塞地帶圖資管制及戰爭需要,於1944(昭和19)年增補修訂再發行應急版(秘外部)6

*1936(昭和11)年,正式公布控制測量成果*18台灣測設一等三角網計有4,合計一等三角點101座,二等三角點320座,三等三角點1,615座及四等三角點5,867座,總計7,903座。

*1945(昭和20)研判日本參謀本部編印《二十萬分一台灣兵要地誌圖》*19 7,屬大判版(大圖幅)圖幅為緯差1°14'x經差56'

 

註釋

1.Mt. Morrison標高3,917公尺,係由12,850呎換算得來此數值最早出自於1882211日美國Harpers Bazaar(哈潑)雜誌刊載一篇關於美國海關總稅務司長官赫德(Robert Hart)興建瑯嶠(恆春)燈塔的背景與準備事項:福爾摩沙是中國東海岸外的一座島嶼,最寬處約兩百一十哩,島內高山遍布,最高峰是莫里森山(Mount Morrison),高度一萬兩千八百五十呎,中國漢人據有島上西部和北部海岸上的平原與港口……

2.參考文獻11.載述。

3.虎仔山對埔里基南之方位角243°47’21”.611

 參考文獻9.7載稱:對頭拒山方位角323°57’23”.135(參閱前文之附圖)

4.依黃清琦《五萬分一蕃地地形圖的測繪歷程》(2014)指稱叭哩沙幅所註的測圖時間為1909(明治42)此幅是最早一幅;其餘蕃地地形圖皆為1910(明治43)年以後測圖。

5.1/20,000《臺灣堡圖》到1/50,000《臺灣蕃地地形圖》都有野呂寧技師的貢獻尤其後者臺灣山岳命名影響最深許多主要山岳名稱都是由他所命名的,如:中央尖山等。

地形測繪技師-野呂寧(1867-1931 總督府任命為蕃地地形測量主任)

[出自https://www.facebook.com/臺灣學通訊-190266891158273]

 6.日治時期的地形圖,初始是「殖民地測繪系統」(總督府製圖部、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蕃務本署、警察本署、土木局等)製作的地圖;1909(明治42)之後,配合正式三角測量製作地形圖的中央測繪系統(陸地測量部,簡稱陸測)[參考文獻7.指述]

7.基線測量,設有宜蘭基線(4,226m)、埔里社基線(2,576m)、鳳山基線(4,961m)等三條。

8.計有宜埔(1914-1917年測設)埔鳳(1916-1918年測設)鳳花(1919-1921年測設)宜花 (1920年測設)4個三角鎖並於中部另設三角鎖橫貫南投連接東西兩岸三角網。佈設一等三角點101(25座補點),然後依序佈設二等三角點320座,三等三角點1,615座及四等三角點5,867座,總計達7,903[參考文獻8.2]



9.《台灣總督府檔案公文類篡》載:陸地測量部於1909(明治42)11月開始埋設一等三角點,計58點。由字1-49號一等三角點由測量技手古田盛作埋設羽字 1-9號一等三角點由測量技手吉村義行埋設[三角點基石同好社FB]

地學雜誌之報告臨時台灣土地測量局以三角測量方式於1904(明治37)測得新高山高度為13,020日尺(3,945公尺)[此為二萬分一《臺灣堡圖》上標註的數值]參考文獻5.載:1908(明治41)11月下旬,野呂寧前往新高山進行山區進行測量,隔年確認新高山高度為13,075日尺(3,961.7公尺) [此為五萬分一《臺灣蕃地地形圖》上標註的數值]幾年後,於1925(大正14)年確認新高山為13,035日尺(3,949.95公尺),高度少了40日尺。[距離單位,堡圖使用日尺,陸測用公尺。日尺指《明治度量衡法》的「曲尺」,訂為10/33公尺=0.30303公尺][早期西方人稱此山名為Mt. Morrison明治天皇於1897628日將臺灣最高山命名為「新高山]

參考文獻4.載:1924(大正13),臺灣總督府辦理新高山測定(水準測量法)真高(正高)3,950公尺(1924年國際地球原子)1980台灣地區基本控制點檢測後公佈玉山之高程為3952.382公尺(1967年國際地球原子)

明治42(1909)11月總督府參謀本部測量班測量隊志田梅太郎完成了玉山與各副峯的測量任務,高度定為13,075(3,962公尺)

[https://www.sunriver.com.tw/blog/上河圖記事_玉山與地圖的關係]

10.參考文獻4.載:依據1932年度陸地測量部在地學雜誌上的報告

11.參考文獻4.(1.)指述。而參考文獻8.2頁載稱:一等水準測量,係於1913(大正2) [始設高雄驗潮站]1936(昭和11) [正式公布控制測量成果]測設,以基隆驗潮站(1914年設)所測平均海水面為基準環島幹線共設標石326

12.參考文獻4.載稱:設置了200主水準點和250次水準點(點數為近似值)

13.三角點連絡測量也就是將「地籍三角點」及「陸測三角點」混合在一起進行測量觀測。

14.地面攝影測量(terrestrial photogrammetry),日文地上寫眞測量攝影測量技術日本於1921(大正10)陸地測量部自德國引進;1925(大正14)陸地測量部使用航空照片進行了校正測量的測試。大正末、昭和年間, 陸地測量部進行另一次更為精確的山地測量,其中大部份的山區測量是利用寫真測量方式進行。1945(昭和20)年採用航空攝影測量技術測製臺灣五萬分一地形圖

15.參考文獻4.指述

16.參考文獻5.1921(大正10)年開始測繪,1922(大正11)/8開始發行,至1932(昭和7)/10計發行135幅;全數173(涵蓋全省是275)

17.參考文獻5.:「富貴角」幅是1924(大正13)年測圖餘是1925(大正14)年之後測圖的昭和2/4開始發行,至1932(昭和7)計發行85幅;全數110(不含澎湖群島7)

18.註釋10.另參考文獻3.載:陸地測量部1932年的報告指出台灣測設有一等三角點94,二等三角點251,三等三角點1,101及四等三角點542,圖根點2,170總計4,158

19.本圖組係以《台灣二十萬分一帝國圖》為底圖,運用《台灣兵要地誌概說》內之兵要地誌資料,以紅藍色加繪註印製發行1950(民國39)8月我國防部再委由聯勤測量處(測量製圖廠)重新譯註修訂,製印發行本製版的《二十萬分一台灣省兵要地誌圖7

 

參考文獻

1.上西勝也(2007),《日本の測量史》。網頁2000120日建置20071月標題三角点の探訪更改為日本の測量史_史跡と標石で辿る

 http://uenishi.on.coocan.jp/index.html

2.小林茂(2011),《外邦圖-日本帝國的亞洲地圖》,pp.166-168東京中央公論新社

3. ()陸地測量部三角科(1925)《新高山の高さの測量》「地學雜誌」37440(Vol. 37 No. 10)pp.596-597東京地學學會。

  https://doi.org/10.5026/jgeography.37.596

4. ()陸地測量部(1932)《臺灣に於ける陸地測量事業の概況》「地學雜誌」44521(Vol. 44 No. 7)pp.377-389東京地學學會會刊。

https://www.jstage.jst.go.jp/article/jgeography1889/44/7/44_7_377/_pdf/-char/ja

5. ()陸地測量部(1933)《昭和八年九月末日現在_陸地測量部發行地圖目録》東京陸地測量部

https://dl.ndl.go.jp/info:ndljp/pid/1172153/8?tocOpened=1

6.野呂寧(1925),《新高山の真高一三O三五尺と確定す前年調查のものより四十尺を減少ず》,台灣時報。臺北:臺灣時報,1925.09

7.黃清琦(2014),《五萬分一蕃地地形圖的測繪歷程》中華民國地圖學會第14屆地圖學術研討會

8.鄭安睎(2014),《日治台灣山區地圖測量人員生平與其貢獻》中華民國地圖學會第14屆地圖學術研討會

9.聯勤總部測量署(1980/4)《台灣地區基本控制點檢測工作總結報告》。臺北:聯勤總部測量署

10.翁世豪(2018)《玉山高度初解探尋陸地測量部新高山真高測量》《歷史臺灣》_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 16171-189臺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1.翁世豪(2020)探尋埔里社一等基線網《歷史臺灣》_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刊 19133-151臺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2.中村是公(1905)《臺灣土地調查事業概要》台北: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13.地圖俱樂部(2022),日治時期大正年間台灣三角點(連絡)測量成果表簡介,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14.橋元昌矣、中野三郎(1936),《埔里の経緯度観測に就いて》,《天文月報》第29卷第一號,1-3。東京:日本天文學會

https://www.asj.or.jp/geppou/archive_open/1936/index.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帕蘭子午儀文物芻探

  一、緣起 肇始於 96 年 11 月 3 日 到桃園中正嶺參加中國測量工程學會理監事會議時,聽聞王偉強學長提起 趙錫民 老師正接受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辦理「 G. Prin Paris 子午儀歷史考察與功能運作」的委託研究案;再者於工博館英文網頁上看到【 See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