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6日 星期二

1895-1966年臺灣軍用地形圖之演進

 本文是臺北市市立文獻館典藏FORMOSA(TAIWAN) 150,000》之圖說

概述

臺灣第一套軍用地形圖圖組是「明治二十八年測圖」的《臺灣五萬分一圖》,是日本陸地測量部臨時測圖部於1895年開始測圖,其順序首先是澎湖,而後臺灣西部,由北往南,最後臺灣東部,由南往北,測量繪圖工作總共耗時近一年半,全臺計有105幅;於1897-1903年間製版1904年發行;單色經差15x緯差10圖廓,是沒有正規三角點(編圖控制點)基礎下施行的迅速測圖,故測量精度較低,海岸、河流的走向、聚落的位置和大小對照後來地圖是有些差異。此圖組是陸測簡化圖式後的地形圖,目的在提供作戰部隊的應急使用,不是日本帝國系統(陸測)的正式地形圖。

1924年起,日軍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施行繪製正式的五萬分之一地形圖,製作方式採實地施測(測板測製或航照測製),或編纂(山地區域採用《五萬分一蕃地地形圖》補充)。當時為了應急或快速成圖提供使用,而將現地完成的原圖,未經修整處理就直接付諸製版,即所謂假製版,印刷成圖,此類圖面上缺圖例,較不易閱讀。本圖組相關數學基礎是採多面體投影(Polyhedral Projection)1841白塞爾橢球體(Bessel Ellipsoid),大地基準點是埔里虎子山三角點(λ 120°58’25”.975 E, φ 23°40’00”N),高程基準面以基隆平均海水面起算;坐標系統是台灣方格網(球面坐標。坐標原點是經度:120° 58’25”.975 E  緯度:23° 40’00”.000 N),此在圖面上並沒有繪印出來本圖組基本規格:圖幅,[經差15'x緯差10']圖號,採二十萬分一圖名+號序(116) ,例:「臺灣豐原」幅,圖號為「臺中7號」。圖式,採《明治28年式地形圖圖式》。

日製版臺灣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全數117幅,臺灣本島110幅,澎湖群島7幅。1925-1938年測圖,1927-1944年發行。1943-1944年部分圖幅運用航照修測,再加印棕色圖資,1945年由台灣軍司令部再複製發行(請參閱圖1)

日製臺灣五萬分一地形圖相關各圖組之統計,請參閱表1

1.日製版臺灣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圖表

〔圖資來源: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401廠。本圖表是由國防部測量局修整、翻印的《日製版臺灣五萬分一地形圖》(114),其中澎湖群島4幅是迅速測圖的《臺灣五萬分一圖》。〕

 

1.日製臺灣五萬分一地形圖相關各圖組之統計表

〔廣惠專案係中研院GIS研究專題中心與軍備局第401廠合作,於2016-2020年辦理歷史地圖(軍事地圖)數化典藏合作之專案。

美國陸軍製圖局(U.S. Army Map Service, AMS 1942-1968)為提供對日本佔領區_臺灣進擊的戰術用圖_五萬分之一地形圖,於1944-1945年,採用多圓錐投影及白塞爾橢球體坐標系統為世界多圓錐1,000碼方格網ND*1運用日製版的二萬五千分一、五萬分一地形圖、二十萬分一帝國圖等圖資編纂,並利用1943-1944年航空照片修測,繪製發行FORMOSA(TAIWAN) 150,000(美製版臺灣五萬分之一地形圖),是多色經差15x緯差10圖廓,全數有109*2,圖組號L792AMS 1AMS 2〕。(請參閱圖2)

2.美製版臺灣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圖表

〔圖資來源:臺北市市立文獻館

1950AMS改算日治時期三角點成果(1909-1942),公布《台灣五萬分之一三角點成果表》(日治成果改算版)後,即為UTM方格網坐標成果;於1951-1952年再版L792AMS 3AMS 4*3,則改用橫麥卡托投影,國際橢球體GRS-1924/1930及新的三角點成果,坐標系統為世界橫麥卡托(UTM)1,000公尺方格網5051帶,且部分圖區直接運用多倍測圖儀測製1953年起,聯勤總部測量製圖廠根據AMSL792(1951年版等)修測譯註複製發行《譯註版臺灣五萬分之一地形圖(L792);此圖組一直採用到1966*4,再改換生產新圖幅經差15x緯差15〕的圖組,即《新圖幅老五萬分之一地形圖》(L7001)

 

1944-1945年美國陸軍製圖局繪製臺灣地區地圖

3.FORMOSA(TAIWAN) 150,000(美製版臺灣五萬分之一地形圖)_TAIHOKU WEST(臺北西部)map 1/10937x52cm,彩色印刷,運用日製1/25,000地形圖編製。A.M.S. L792  Second Edition(AMS 2), 1944臺北市立文獻館館藏,圖邊紅黑號序是作者加註。〕

《美製版臺灣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圖組(A.M.S. L792)最早版本是美國陸軍製圖局(U.S.Army Map Service, AMS)*51944-1945年編製出版。

一、數學基礎:平面基準是虎子山三角點,高程基準是基隆平均海水面為零公尺起算;採用多圓錐投影,參考橢球體是國際橢球體 (GRS-1924/1930,即1909年海福特橢球體),坐標系統是世界多圓錐1,000碼方格網ⅢND區。

二、製作方式:運用日製版的二萬五千分一、五萬分一地形圖編纂,及二十萬分一帝國圖圖資補繪,並採用1943-1944年航空照片修測之。

三、基本規格:圖幅:經差15’ ×緯差10’圖組號:L792總幅數:109幅。圖號:十萬四分編號法(數字四碼、羅馬數字一碼) ,例「TAIHOKU WEST」幅【2322-Ⅱ】。圖式:中美共用圖式(後編的1959年版)樣式:五色印刷。

四、圖內表現1,000碼方格網,每一方格(1,000x1,000)標註空心四數字(縱軸橫軸各兩數值,即十萬碼數值),其用意是便於坐標報導之閱讀,以利作戰運用。

五、圖3臺北西部幅,圖邊資料判讀,分兩部分說明:

()地圖的識別(紅號序)

1.圖組名及比例尺:FORMOSA 150,000臺灣五萬分之一地形圖。

2.圖組代號:A.M.S. L792圖組號之編訂,大區域代字(L是亞洲)+比例尺代碼(1/50,0007)+次區域代碼(臺灣是92)

3.版次編號及發行年份:Second Edition(AMS 2), 1944

4.圖名:TAIHOKU WEST。日製版五萬分之一地形圖稱臺北西部(1925);美製五萬分之一地形圖第三版(1952)稱「TAIHOKU WEST」;第四版(1953)稱「TAI-PEI, WEST」;聯勤譯註版(1953)稱「TAI-PEI, WEST 臺北西部」。

5.圖號:2322-Ⅱ。十萬分之一地形圖圖號(數字四碼)為基準,四分劃賦予羅馬數字一碼(右上起,順時鐘,加Ⅳ)

6.庫存號碼:N2500-E12115/10x15。前段以左下圖隅點的經緯度為依據,即25°00’ N, 121°15’ E〕,表示為” N2500-E12115”後段以圖幅範圍緯差10 x經差15〕律定,表示為”10x15”

()其他圖邊資料(黑號序)

1.圖示比例尺:以比例尺1/50,000調製的圖示,以供用圖者據以在圖上直接量取實地距離。通常標準是在圖廓正下方繪製有三種不同單位(miles-meters-yards)的圖示;另在圖廓左側繪有二種不同單位(miles-killometers)的圖示。(日後的版本,後者被省略了)

2.製作說明:1944年美國陸軍製圖局採用日製1/25,000地形圖(19261927)編纂,並運用1943-1944年航照修測。地名採用日文羅馬化片假名拼音(Modified Hepburn)系統。高程以基隆平均海水面起算。

3.尺度轉換圖示:公制尺(meters)與英制尺(feet)之轉換對照。

4.圖例:圖內採用之圖式符號。

5.方格坐標報導:目標點Denshiho(田子埔),可採用兩種方式報導目標:1.方格網標註法,十萬碼數值(6742)第三及第六是縱、橫線估算值,即目標地點報導為6784212.目標區標註法,十萬碼數值(6742)+1代字(25字母之一),即目標地點報導為6742Y〕。

6.等高線間隔說明:等高線間距20公尺(首曲線)。長虛曲線間距10公尺(間曲線),短虛曲線間距5公尺(助曲線)

7.投影說明:多圓錐投影。

8.方格網資料:世界多圓錐1,000碼方格網ⅢND區。

9.附註說明。

10.詞彙:日語(片假名拼音)、英語兩種語言對照。

11.方位偏角圖圖示方格北、真北及磁北共交於一點,亦稱三北針。方格北與真北夾角是製圖角(1°00’18密位),計算所得。方格北與磁北夾角是方格磁角,簡稱G-M(3°00’53密位),查閱磁偏圖所得。360=6400密位〕

12.行政界線表:圖內涵蓋日治時期的新竹州(1桃園郡)、臺北州(2新莊郡、3淡水郡、4七星郡、5海山郡、6臺北市)等行政區域。

13.圖料表:編纂圖資及航照修測在圖幅內分布之狀況。

14.圖幅接合表:表內以本幅為中心,標示九幅圖(3x3)之圖號。

15.出版說明:194412月印製發行。

16.坡度尺:可直接量取兩等高線間之圖上距離,以求得該等高間地面坡度之尺。

17.地圖管控說明:僅供戰爭部與海軍部使用。禁止販售與分發。

18.色標。一般圖幅設計是沒有的,正式出版之地圖是不印出的。第三版之後各版地圖就沒有了。


4.FORMOSA(TAIWAN) 150,000(美製版臺灣五萬分之一地形圖)_TAIHOKU EAST(臺北東部)map 2/10937x52cm,彩色印刷,運用日製1/25,000地形圖編製及1/200,000帝國圖補繪。A.M.S. L792  Second Edition(AMS 2), 1944臺北市立文獻館館藏,圖邊紅黑號序是作者加註。〕

AMS1944運用日製1/25,000地形圖(1927)編製本幅圖西半部(對照1925年日製1/50,000地形圖是類同,東半部是空白),東半部則採用1/200,000帝國圖(1934)補充部分的圖資,再加上1944年的航照修測,惟山區也還是大部分空白,無等高線;194412月印製發行。相關的數學基礎、製作方式及基本規格均與前述圖3臺北西部幅相同;相關的圖邊資料也大致相同,內容少部分有差別,說明如後:

()地圖的識別(紅號序)

1.圖名:TAIHOKU EAST。日製版五萬分之一地形圖稱「臺北東部」(1942);美製五萬分之一地形圖第三版(1952)稱「TAIHOKU EAST」;聯勤譯註版(1953)稱「TAI-PEI, EAST 臺北東部」。

2.圖號:2422-Ⅲ

3.庫存號碼:N2500-E12130/10x15

()其他圖邊資料(黑號序)

1.製作說明:1944年美國陸軍製圖局採用日製1/25,000地形圖(1927)及臺灣1/200,000帝國圖(1934)等圖資編纂及補繪,並運用1944年航照修測。地名採用日文羅馬化片假名拼音(Modified Hepburn)系統。

2.方格坐標報導:目標點Jushifun-hinan(十四分坡內),有兩種方式報導目標:1.方格網標註法8593862.目標區標註法8538J〕。

3.方位偏角圖:製圖角1°07’20密位。G-M3°00’53密位。

4.行政界線表:圖內涵蓋日治時期的臺北州:1七星郡、2基隆郡、3基隆市、4臺北市、5海山郡、6文山郡等行政區域。

  

5.FORMOSA(TAIWAN) 150,000(美製版臺灣五萬分之一地形圖)_TOEN(桃園)map 3/10937x52cm,彩色印刷,運用日製1/25,0001/50,000地形圖編製。A.M.S. L792  Second Edition(AMS 2), 1944臺北市立文獻館館藏,圖邊紅黑號序是作者加註。〕


AMS1944運用日製1/25,000地形圖(19261929)1/50,000地形圖(1926年測圖,1930年修訂)等圖料編製本幅圖,再加上1943年的航照修測;194412月印製發行。相關的數學基礎、製作方式及基本規格均與前述圖3臺北西部幅相同;相關的圖邊資料也大致相同,內容少部分有差別,說明如後:

()地圖的識別(紅號序)

1.圖名:TOEN。日製版五萬分之一地形圖稱桃園(1926);美製五萬分之一地形圖第三版(1952)稱「TOEN」;聯勤譯註版(1953)稱「TAO-YÜAN 桃園」。

2.圖號:2321-Ⅰ

3.庫存號碼:N2450-E12115/10x15

()其他圖邊資料(黑號序)

1.製作說明:1944年美國陸軍製圖局採用日製1/25,000地形圖(19261929)1/50,000地形圖(1930)等圖資編纂,並運用1943年航照修測。地名採用日文羅馬化片假名拼音(Modified Hepburn)系統。高程以基隆平均海水面起算。

2.方格坐標報導:目標點Joshi(城子),有兩種方式報導目標:1.方格網標註法5110762.目標區標註法5107F〕。

3.方位偏角圖:製圖角1°00’18密位。G-M2°45’49密位。

4.行政界線表:圖內涵蓋日治時期的新竹州(1大溪郡、2中壢郡、3桃園郡)、臺北州(4海山郡、5文山郡、6新莊郡)等行政區域。

  

6.FORMOSA(TAIWAN) 150,000(美製版臺灣五萬分之一地形圖)_SHIN TEN(新店)map 4/10937x52cm,彩色印刷,運用日製1/50,000地形圖編製。A.M.S. L792  Second Edition(AMS 2), 1944臺北市立文獻館館藏,圖邊紅黑號序是作者加註。〕


AMS1944運用日製1/50,000地形圖(1926年測圖,1930年修訂,194210發行)編製本幅圖,再加上1943-1944年的航照修測;194412月印製發行。相關的數學基礎、製作方式及基本規格均與前述圖3臺北西部幅相同;相關的圖邊資料也大致相同,內容少部分有差別,說明如後:

()地圖的識別(紅號序)

1.圖名:SHIN TEN。日製版五萬分之一地形圖稱新店(1942);美製五萬分之一地形圖第四版(1952)稱「SHIN-TIEN」;聯勤譯註版(1953)稱「SHIN- TIEN 新店」。

2.圖號:2421-Ⅳ

3.庫存號碼:N2450-E12130/10x15

()其他圖邊資料(黑號序)

1.製作說明:1944年美國陸軍製圖局運用日製1/50,000地形圖(1930)編纂,並運用1943-1944年航照修測。地名採用日文羅馬化片假名拼音(Modified Hepburn)系統。

2.方格坐標報導:目標點Kashosho(火燒樟),有兩種方式報導目標:1.方格網標註法〔862168〕;2.目標區標註法〔8616G〕。

3.方位偏角圖:製圖角1°06’20密位。G-M3°00’53密位。

4.行政界線表:圖內涵蓋日治時期的臺北州:1海山郡、2文山郡、3基隆郡、4宜蘭郡等行政區域。

 

註釋

1.坐標系統(世界多圓錐方格網)是日製版大尺度地形圖(1945年之前)所沒有的。

2.全區圖幅應共有115幅,其中有6(2320-III2319-IV2318-III2317-IV2216-Ⅰ2216-)美軍未予製作,故美製1/50,000地形圖計有109幅。臺北市市立文獻館館典藏有106(含圖表),缺2214-III2214-IV2119-I2219-IV等四幅。美國德州大學Perry-Castañeda圖書館《FORMOSA(TAIWAN) 150,000》數位典藏圖資計有105(含圖表),僅差2214- I這一幅。網路上均可覽閱。

https://maps.lib.utexas.edu/maps/ams/formosa/

另外AMS在同一時期也製作了一批台灣城市地圖(Formosa City Plans, L991, 1944-1945),總計有26幅,比例尺有1/10,000(14)1/8,000(5)1/7,500(2)1/6,000(5)等四種。這軍用城市圖是屬於地面作戰之戰術圖,主要用於供軍事行政及主要道路參考之用。Perry-Castañeda圖書館亦有數位典藏。

http://www.lib.utexas.edu/maps/ams/formosa_city_plans/

3.AMS 1AMS 2AMS 3圖幅設計是一樣的。AMS 1AMS 2地名是採日文片假名拼音(Modified Hepburn羅馬化系統)AMS 3(部分)AMS 4及之後的譯註版則採雙語。投影改變(多圓錐投影轉換為橫麥卡托投影)過度期階段,AMS 3版面是雙方格網(世界多圓錐方格網與UTM方格網)、雙標註,AMS 4UTM方格網、雙標註;到了聯勤譯註版則是UTM方格網、單標註。

4. 1966523日,「中美合作製圖會議」中,決議將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圖幅規格由10'×15'擴大為15'×15',同時圖組號也從L792變更為L7001

5.
陸軍製圖局(AMS)成立於19425月,至19689月改制更名為「美國陸軍陸地測量司令部」(U.S. Army Topographic Command, USATC)19721月擴裝改制更名為「美國國防製圖局」(Defense Mapping Agency, DMA)199610月再次擴裝改制更名為「國家影像製圖局」(National Imagery and Mapping Agency, NIMA)200311月再度改制更名為「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National Geospetial-Intelligence Agency, NGA),直到現在


 

參考文獻

1.中研院GIS研究專題中心「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資料庫。

2.國防部情次室(1992),軍用地形圖閱讀手冊(增修本),內部刊物。

3.郭俊麟(2013),二戰末期臺灣五萬分一地形圖的製作1944-1945中華民國航空測量及遙感探測學會學術演講。

4.許哲明、林祥曾(2003),美國國防測繪機構,測量技術通報Vol.105,聯勤總部測量署,內部刊物。

5.許哲明(2014)美製版台灣城市圖,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每月一圖/103.7

6.許哲明、廖泫銘(2017)我國與美國早期合作製圖事蹟之探討,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會刊「地圖」27(2017/11)

7.許哲明(2019)早期朝鮮半島《五萬分一地形圖》之概觀,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每月一圖/108.10

8.許哲明(2022)日製臺灣五萬分一地形圖及其演化產製之地圖,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每月一圖/111.11

9.劉漢鋒、孫福生等編譯(1985),軍用地圖技術手冊,聯勤總部測量署,內部刊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美製版臺灣五萬分之一地形圖

  美國陸軍製圖局 ( AMS) 為提供對日本佔領區 _ 臺灣進擊的戰術用圖 - 二萬五千分之一及五萬分之一地形圖,於 1944 - 1945 年同時製作之,兩者圖幅設計是相類同; L892 ( AMS 1 ) 前已介紹之了,另繪製發行的 《 FORMOSA(TAIWAN)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