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幅標註釣魚臺列嶼之歐洲古地圖(1752年)
明、清時期的中國古藉中早有許多文獻記載「釣魚臺」的存在(例如1717年的《皇輿全覽圖》),而在18世紀中葉開始歐洲製圖家繪製亞洲或中國地圖中也開始出現釣魚臺列嶼各島的外文註記;接續19世紀歐美發行的地圖集地圖(Atlas
Map)或單幅地圖(或海圖)也都有標註之。就「釣魚臺」應有超過兩百多幅歐美古地圖及海圖以中文音譯(閩南語)標註,主要有四種:"Tiao yu su"、"Hao yu su"(異註)、"Hoapin su"(誤標為花瓶嶼)、"Ponkia" (誤標為彭佳嶼)等;另在不同語系或有些許差別,但並未見到有一張以日文之”Uotsuri-shima”(魚釣島)標註「釣魚臺」的。"Pinnacle
islands"(尖頭群島)的出現也是到了1855年英國製圖家和出版商Imray發行的"Chart of the Coast
of China"《中國沿岸海圖》*1中露臉,且其所指的是現今所稱的「北小島」、「南小島」、「沖北岩」及「沖南岩」等小島而已;日本人直到1900年才出現引用此詞彙之日文翻譯,稱此區域為「尖閣諸島」(Senkaku-shotō)。
圖1:”
Carte des Isles de Liéou-Kiéou dont le roi est
tributaire de la Chine” 《中國藩屬琉球群島圖》(1752) ,應該是最早一張將釣魚臺(Tiao-yu-su)、黃尾嶼(Hoang-ouey-su)、赤尾嶼(Tche-ouey-su)以外文標註的地圖。本圖製作者法國人Gaubil(中文名:宋君榮)是耶穌會傳教士,在1722年到中國北京,在1751年將徐葆光1719年著的《中山傳信錄》節錄和翻譯,撰《宋君榮之琉球回憶錄》寄回巴黎收錄在1758年出版的《耶穌會士海外書簡集》中。Gaubil同時參照徐文中的「琉球地圖」、「琉球三十六島圖」(卷四)和「針路圖」(卷一)等資料繪製此《中國藩屬琉球群島圖》原件(參閱圖2),同時應也包括其他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康熙年間進行全國測繪的資料;此手繪原稿(目前收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也是在1752年寄往巴黎,收錄在《耶穌會士海外書簡集》中,於1758年發行。
圖1. Gaubil《中國藩屬琉球群島圖》清繪印刷圖(1752年)
圖2. Gaubil《中國藩屬琉球群島圖》手稿圖(1758年)
《中國藩屬琉球群島圖》參照之「針路圖」(即海道圖)中紀錄了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冊封琉球王時,船隊由Ki-long chan(雞籠山,即基隆嶼)出發至琉球那霸港(Na-pa-kiang)的航線,並標示沿途經過的島嶼,先後經過Pong-kia
chan (彭佳山,即彭佳嶼)、Hoa-pin-su(花瓶嶼)、Tiao-yu-su(釣魚臺)、Hoang-ouey-su(黄尾嶼)、Tche-ouey-su(赤尾嶼)、Kou-mi (姑米山)和Isles Matchi-chan(馬始山),最後到那霸港。
依原註記,釣魚臺各島嶼核對當今位置(參閱圖3),緯度大致沒錯,但經度則差異將近18°,此係因東經起始點不在英國格林威治之故,而是採用大西洋的耶羅島(El Hierro,又稱子午線島/Isla del Meridiano,位於西班牙屬加納利群島最西南方的一小島)的經線做為本初子午線*2。對照古今地圖,依判讀值與現今值概算:花瓶嶼應西移約25’,彭嘉山(彭佳嶼)應介於花瓶嶼與釣魚臺之間;釣魚臺和黃尾嶼太靠近臺灣了,釣魚臺應再往東移約30’,黃尾嶼應往東北移約11’;赤尾嶼太偏東了,應往西移約42’。
圖3. 釣魚臺列嶼古今地圖位置對照
《中國藩屬琉球群島圖》對西方製圖家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是最早將釣魚臺列嶼的三個主要島嶼以外文拼音標註出來,其是引用了閩南話的譯音,只需參照早期西方傳教士製作的中文羅馬拼音對照表,就能引証各島名的外文標音是來自中文譯音,像島名之通詞"su"、”sou”就是閩南話「嶼」(而非日文的 shima 或 jima);釣魚臺列嶼、澎湖群島及福建外海幾個小島等大多採此譯詞,而琉球群島的島名都是以island標示的;其被廣泛的引用和流傳,証明了外國製圖家早知道這些島嶼是已被中國人命名了;圖上雖沒有標示國界,但從各島名的語音構成,釣魚臺列嶼與琉球群島所屬關係是有所區別的。
二、首幅釣魚臺外文異註之歐洲古地圖(1752年)
圖4之原圖標題:"Second
partie de la Carte d'Asie contenant La Chine et Partie de la Tartarie, L'Inde
au de la du Gange, les Isles Sumatra, Java, Borneo, Moluques, Philippines, et
du Japon."係法國國家圖書館(Bibliothèque
nationale de France, BnF)典藏圖;另美國"Geographicus
Rare & Antique Maps"典藏電子圖,另予之英文標題:“Wall Map of Southeast
Asia, the East Indies, China, Korea and Japan”;在此,我們簡稱為《東南亞掛圖》,其是上下兩幅併接(Two
sheets joined),比例尺 1
: 7,150,000,是Jean Baptiste Bourguignon d’Anville (1697-1782)在1752 年繪製發行的作品。
圖4. Anville 《東南亞掛圖》(1752年)
Anville 是18世紀法國著名製圖大師和地理學家,22歲時就被任命為法國皇家地理師;終其一生(85歲),製作地圖有211幅*3及發表地理論著有78篇。由於18世紀上葉眾多的法國傳教士到中國清廷服務,並為康熙帝測量全國土地,製作成第一套以現代測量技術測繪的《皇輿全覽圖》(1717年);之後,大量測繪成果和其他東方資料文獻翻譯成外文,並送回法國和歐洲其他國家;大量關於東方的最新資料被整理出版,Anville便是當中的地理權威,其所製作的地圖很多被其他西方國家翻譯出版,製作了第一批具"現代水準"精確的地圖,尤其是東方亞洲部分。Anville被視為現代地圖繪製典範建立者之一,2012年9月21日,法國國家圖書館(BnF)特別針對他舉辦一場研討會(Jean-Baptiste
d'Anville, un cabinet savant à l'époque des Lumières),其成就和重要性可見一斑。
圖4之圖幅範圍涵蓋了東南亞各國,而中國、韓國及日本南部等內容較豐富,此讓人對這地區有較概括的認識,因而忽略掉其製圖上一些缺失,像日本本土的嚴重畸形;此圖越向南的區域資料顯現也越少,像在勃固(緬甸)、暹羅(泰國)、老撾(寮國)和柬埔寨等地區僅有一些水系表現而已。
這幅圖上臺灣東北方之列嶼,與Gaubil圖(即圖1)是相同的,有Pon-kia(彭佳嶼)、Hoa-pin-su(花瓶嶼)、Hao-yu-su(釣魚臺)、Hoan-oey-su(黃尾嶼)、Tché-oey-su(赤尾嶼)等島嶼及註記。但其中,"Hao-yu-su"有可能是"Tiao-yu-su"之錯植(異註);參閱圖5。後續,"Hao-yu-su"這稱謂就出現在很多歐美早期的地圖上,而來華耶穌會傳教士法國人蔣友仁(Michel Benoist,1715-1774)在繪製乾隆《坤輿全圖》(1767年)時,再將Hao-yu-su譯回中文成為「好魚須」,所指的就是「釣魚臺」。參閱圖6。
圖5. Anville圖與Gaubil圖之對照(Haoyu su-Tiaoyu su)
圖6. 乾隆《坤輿全圖》(1767年)中釣魚臺列嶼各島名之異註
圖4中的釣魚臺列嶼下方的先島群島,有一標註"Ces
Isles Dependent du Roi de Lekeyo"(參閱圖5較清楚),係說明先島群島屬琉球王所管轄領土,顯然是有意將先島群島與臺灣和釣魚臺群島區別出來。
三、首幅表現釣魚臺列嶼別名之歐洲古地圖(1855年)
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大敗,1843年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清廷將香港割讓予英國。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至1860年)開打前,英海軍對中國東海岸線展開精確的調查和測繪,主要是基於軍事和商務之用。英國海軍軍官和探險家Collinson, Richard Sir (1811-1883)於1842-1846年負責中國東部海岸揚子江口到香港之間(含臺灣)的測繪,他於1845年完成的"Formosa Island"海圖(英國海軍部海道測量局發行),對臺灣北岸及東岸有施行測繪,這也是臺灣自1714年測繪西部以來,132年之後臺灣全島的正確輪廓終於廣為世人知悉。James Imray & Son是19世紀相當有名的海圖出版商,於1855年發行"Chart of the Coast of China"《中國沿岸海圖》,主要是運用Collinson的測繪成果製作,在當代是很有權威的海圖(1864年和1886年有再版發行);後續,1861年發行“East India Archipelago”《東印度群島圖》亦是與Collinson測繪有關的地圖。本節主題釣魚臺列嶼別名*4〜Pinnacle
Is.,也就是出現在Imray所製作發行的歐洲古地圖中。
1855年版《中國沿岸海圖》已知有兩個版本,其一Barry Lawrence Ruderman Antique Maps INC.館藏圖(A版),參閱圖7;另一版本Geographicus Rare
& Antique Maps館藏圖(B版,圖名處有簽署Price)。對照兩圖(圖8),靠近臺灣的三個小島嶼”
Agincourt I.”(即彭佳嶼)、”
Pinnacle I.”(即花瓶嶼)、”Graig I.”(即棉花嶼)等,A、B版兩幅圖表現是一致的;而兩版有差別的地方是:
A版:「釣魚臺」誤註為"Hoa-pin-su"(花瓶嶼);東側一群小島則註為"Pinnacle Is.";「黃尾嶼」則誤註為” Tia-yu-su”;缺「赤尾嶼」(應該是不在圖幅範圍內,西側圖幅不足東經124°)。
B版:有”Hoa-pin-sin I.”(拚註有異)、”Tia-yu-su”及”Rock”(赤尾嶼)等註記,而沒有"Pinnacle Is."註記,且整個表現都偏西了。
A版與B版相關註記之對照表
花瓶嶼 |
彭佳嶼 |
釣魚臺 |
黃尾嶼 |
赤尾嶼 |
|
1855A |
Pinnacle I. |
Agincourt I. |
Hoa-pin-su (誤註) |
Tia-yu-su(誤註) |
* |
1855B |
Pinnacle I. |
Agincourt I. |
Hoa-pin-sin I. (誤註) |
Tia-yu-su(誤註) |
Rock(無名) |
[參閱對照圖]
圖7. "Chart of the Coast of China"(1855年A版)
〔Barry
Lawrence Ruderman Antique Maps INC.館藏〕
圖8. 1855年版"Chart of the Coast of China" A、B版本之對照圖
Collinson在執行中國海岸測繪時,對臺灣東北方各列嶼所賦予之名稱,除了傳統閩南語拼音者外(如Hoa-pin-su、Tia-yu-su),有些係依其外型而命名,如花瓶嶼係註為" Pinnacle I. "*5「尖頭島」;專名也有採用英或法地名的,如”Agincourt”「亞金科特」法國地名,是英法百年戰爭中,英軍以少勝多戰役之地;另外如,Graig「格來格」英國地名、Raleigh「羅利」英國古莊園名等等;很明顯,那時的英國製圖者(或出版商)對祖國意識的擴展是很強烈的。
Imray在1861年發行“East
India Archipelago”的這幅圖中,也是運用Collinson的測繪成果製作的。此幅在臺灣東北方的「釣魚臺」一樣被誤註為"Hoa-pin-su"(花瓶嶼);東側一群小島,則註為"Pinnacle Is."(同《中國沿岸海圖》1855年A版),參閱圖9。另在較靠近臺灣處的「花瓶嶼」,也是標註為"Pinnacle I.";「黃尾嶼」則誤註為" Ti-a-usu",此應該是" Tiao-yu-su"之異註;而赤尾嶼則註為"Raleigh rock"(羅利岩)。日本直到1900年才出現引用"Pinnacle Is."之日文翻譯,稱此區域為「尖閣諸島」(Senkaku-shotō);但由Imray海圖可看出,其是指今所稱的「北小島」、「南小島」、「沖北岩」及「沖南岩」等小島而已(日製地圖上則註為「尖頭諸嶼」)。
圖9. 1861年版“East India Archipelago”部分圖幅與現今圖之對照
四、首幅表現釣魚臺測繪之歐洲古地圖(1797年)
釣魚臺實測地圖最早出現於1797年出版的《Atlas du voyage de La Pérouse》(The Voyage of La Perouse)一書中,該圖冊係法國海軍探險隊軍官La Perouse爵士(1741-1788) ,在其環球探險航海歷程中,於1787年來到東北亞,相關的航海資料和繪圖,及時被送回法國;他雖在1788年間船難身亡了,直到1797年他所有書函及圖資等才被編輯成圖冊出版。該圖冊中的Plate 43(圖10)及Plate 45(圖11)的兩幅圖均有標註”Tiaoyu-su”「釣魚臺」。
1. “Chart of
Discoveries made in 1787 In the Seas of China and Tartary between Manilla and
Avateha” (1799) Atlas du
Voyage de la Perouse no. 43.
圖10. La Perouse航行圖冊_43圖版
〔圖資引用自David Rumsey Collections〕
〔圖內「黃尾嶼」誤註為”I. Tyaoyu-su”(釣魚臺);「釣魚臺」誤註為”I.
Hoapinsu”(花瓶嶼)。〕
2. “Plan of the
Island Hoapin su, and the surrounding Islets” (1797) Atlas du Voyage de la Perouse no. 45.
圖11_1 La Perouse航行圖冊_45圖版
〔圖資引用自David Rumsey Collections〕
圖11_2 La Perouse測繪之釣魚臺地圖(45圖版1/5)
圖10(Plate 43)是編繪圖,圖11(Plate 45)是測繪圖,均有標註” Hoapinsu”及” Tiaoyu-su”的島名,但位置上誤註了;圖內紅色註記才是正確的。
La Perouse於1787年5月對釣魚臺(圖註HOAPINSU)的測繪,測定的地理坐標是[25° 49'
39" N, 120° 19' 45" E],其本初子午線是巴黎,經度值換算為格林威治是[122° 39' 59" E],對照現值,偏西約49';比例尺註「20里格(leagues),等同1度(degree)」;地形以暈滃表現。
註釋
1.參閱第三節首幅表現釣魚臺列嶼別名之歐洲古地圖(1855年)。
2.本初子午線(Prime Meridian),即0度經線,亦稱「格林威治子午線」,係1884年於美國華盛頓舉行的「國際本初子午線大會」上正式決定的經度之起點。「巴黎子午線」( Le Méridien
de Paris)是一條經過法國巴黎的經線,現為東經2°20′14″,當年法國製圖學家堅持使用巴黎子午線作為經度起點,直到1914年才改採格林威治子午線。「北京子午線」,現為東經116°25′00″。「耶羅子午線」(Ferro
meridian。耶羅島El Hierro,傳統稱Ferro,為葡萄牙文,法文為Fer,別名"Isla del
Meridiano"子午線島),現為西經18°00′00″,其最早是在1634年就被採用了;圖1即以此為本初子午線。
3.這是美國"Geographicus
Rare & Antique Maps"所述的數目,另法國國家圖書館(BnF)/ Gallica數化圖書館內相關地圖及圖畫,總計有1,070件。
4.地名正名(例:釣魚臺列嶼;釣魚臺)之外的其他稱謂,謂「地名別名」(例:Pinnacle Is.、尖閣諸島、尖頭諸嶼;釣魚島、魚釣島)。
5.大陸網站中,稱1912年日本所製的臺灣地圖中,已有"Pinnacle
I."「釣魚臺」了,依判讀那島嶼是現今之「花瓶嶼」。
參考文獻
許哲明(2015),首幅標註釣魚臺列嶼之歐洲古地圖,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每月一圖(2015/3)。
許哲明(2015),首幅釣魚臺外文異註之歐洲古地圖,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每月一圖(2015/4)。
許哲明(2015),首幅表現釣魚臺測繪之歐洲古地圖,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每月一圖(2015/5)。
許哲明(2015),首幅表現釣魚臺列嶼別名之歐洲古地圖,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每月一圖(2015/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