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發表於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會刊「地圖」Vol.27(2017/11),我國與美國早期合作製圖事蹟之探討。
一、前言
早期中美合作製圖(測繪),是指1944年6月成立「中美合作航空測量隊」起,至1979年中美斷交後《中美合作製圖及地圖交換協定》(Chinese-American Cooperative Mapping and Map Exchange Agreement)暫告終止,計約35年間我國與美軍主要測繪機構間互相合作測量製圖與圖資交換等一些事蹟。本文透過相關文獻之研析,彙整出一些重要事項,以了解那時期我國(大陸、台灣)在測繪事業上的部分軌跡與成效。
二、中美合作航空測量與製圖時期(1944〜1949)
我國近代測繪事業發展歷程中與友邦合作的案例,最有代表性的是「中美合作製圖」,其重要里程碑是在1955年3月16日,我國與美國陸軍製圖局(U.S.
Army Map Service, AMS 1942–1968)簽訂《中美合作製圖及地圖交換協定》。然在此之前,雙方早已有合作之兩例;其一是大陸時期抗戰末期,我政府接受美國第十四航空隊(14AF,1943.3.5〜1946.1.6)隊長陳納德將軍建議,中美合作航測繪製我國西南九省地圖;基此,我國於1944年6月*1成立「中美合作航空測量隊」(1945年8月裁撤),隸屬軍令部第四廰,當年是由黃維恕*2上校擔任隊長,周江文中校任副隊長,下設有行政管理、空中攝影、地面控制測量及製圖等四組。空中攝影組人員有尹鍾奇、卜孔書、周齊祁、張汝珍、陳為德、王潤璞、袁伯仁、謝仁馨、何志雄、李少齋、潘國漳、周學廣、陳懋功、李昌乙、馮友廉等*3。地面控制測量組配合美軍人員執行外業。製圖組前後十六員分二批前往美國工作,並研習最新製圖學術。
1944年10月19日*4中美雙方政府在重慶簽訂《中美合作航空測量合同》(Agreement
on Aerial Photography in China) *5,雙方合作航測西南各省百萬分一航空用圖;此時因我方器材設備很缺乏,除地面工作由我方主辦外,其主要的空中攝影及製圖工作則由美方主辦*6。我方曾派員分期(含下階段合同)分赴印度、美國研習,並參與工作:
1.1945年3月,空中攝影組人員奉派赴印度加爾各答美軍第三航空測圖隊研習新興航測製圖技術,歷時三個月。參與人員有:王之卓(技術室測量監主任) *7、范宗煥(軍令部上校參謀)、黃維恕(上校隊長)、袁伯仁(少校組長)、吳丙熊、鍾燕憐、饒煥華、袁榮林、曹定奎、季煒、何重光、謝仁馨、何志雄、李少齋、馮友廉等。
2.1945年7月7日〜1946年12月13日,第一批赴美研習並協助航測成圖內業工作,人員有:陳為德、尹鍾奇、唐綽銘、朱明毅、萬遇賢、周齊祁、萬文清、劉功第等。
3.1945年12月1日〜1947年4月19日,第二批赴美研習並協助航測成圖內業工作,人員有: 劉德隆、潘傳薪、蕭年輝、王潤璞、張汝珍、崔炳光、陳懋功等。
中美合作製圖之二,係我國接受美國陸軍部之建議,採航測製作中國地區之地圖,於1946年10月17日雙方在南京簽訂《中美合作測圖合同》(Sino-American
Cooperative Mapping Agreement)。此雖名為中美合作,實際上主要由美國人主持,一年多時間內,對大半個中國領土進行了航空攝影*8,地面控制測量與調繪由我方執行,內業測圖及印刷則在美國進行。當時集中了中國幾乎所有的大地測量成果和各種地形圖資料全部運往美國,美方採用中國的上述測繪成果和美國陸軍製圖局(AMS)已有的中國測繪資料,繪製中國大陸的廣東(L781)、浙江(L782)、福建(L783)、江蘇(L784)、安徽(L785)、江西(L787)、廣西(L788)、台灣(L792)、直隸(河北)(L731)、河南(L732)、山東(L733)、河北(L737)等11省之1/50,000地形圖*9,約2,000幅,多色印刷;據此編製1/250,000地形圖、1/1,000,000輿圖及航圖。美方回饋我國各尺度地形圖及輿圖543幅、合作區域航測底片36箱、美方代製中國地圖模型16幅及日本施測東北九省三角點成果一大箱*10。
表一係依《國防部測量局35年度業務報告書》所載之統計,五萬分一地形圖已完成有850幅。經清查這期間美方所製作的1/250,000地圖有兩類(如表二):一是陸軍製圖局(AMS)製作的陸圖(Ground);另一是ACIC*11空軍製圖局(Aeronautical Chart Service, ACS)製作的航圖(Aeronautical Chart )。
表一 五萬分一地形圖成圖統計表
省區 |
廣東 |
浙江 |
福建 |
江蘇 |
安徽 |
江西 |
廣西 |
台灣 |
直隸 |
河南 |
山東 |
河北 |
合 計 |
實測 |
10 |
0 |
232 |
33 |
20 |
82 |
345 |
106 |
* |
8 |
14 |
0 |
850 |
尚餘 |
612 |
300 |
66 |
241 |
297 |
297 |
137 |
7 |
* |
379 |
405 |
374 |
3,115 |
備考 |
1.此1/50,000地形圖之圖廓,經差15'x緯差10';採蘭伯特正形投影。 2.台灣之成圖,係美國陸軍製圖局(AMS)根據日本資料兼用航攝照片經立體製圖方法改正重繪而成,採多圓錐投影。 3.全國總共有24,492幅,截至民國35年底,實測完成僅有2,079幅,僅8.49%。 4.資料來源:《國防部測量局35年度業務報告書》。 |
表二 早期美製1/250,000地圖之統計表
圖組號*12 |
401廠存數 |
AMS存數 |
年 份 |
備 考 |
L502(越南) |
8 |
8 |
1945 |
see L582 |
L521(內蒙古) |
12 |
12 |
1945 |
|
L531(中國東北部) |
67 |
78 |
1945- |
|
L532(中國西北部) |
30 |
32 |
1945- |
|
L541(滿洲) |
16 |
122 |
1945- |
|
L581(中國東南部) |
90 |
90 |
1944- |
|
L582(中國西南部) |
115 |
115 |
1944- |
|
L593(台灣) |
12 |
12 |
1944 |
|
小計 |
350 |
469 |
|
|
航圖 |
60 |
255 |
1945- |
|
註:此表彙整之陸圖,係採多圓錐投影,標註世界多圓錐方格網(World Polyconic Grid)。圖號之編訂,前項是百萬輿圖之圖號,後項是24字母(新編是16數字或40°N以上為12數字)。例:舊圖號J50-X,新圖號J50-16。 |
三、中美合作製圖及地圖交換時期(1950〜1979)
1949年冬,曾商得美國盟軍協助交通工具與運費(挪墊中美合作航測補助費),順利讓我國測繪機構東遷台灣;剛到台灣時,測繪各單位運作幾乎停頓,唯獨航測第一隊(之後改編為航測測量隊)因參與中美合作製圖業務而未中斷,直到1950年初才逐漸恢復正常運作;中美合作製圖在1950〜1954年間的重要工作有下列幾項:
●1950年,美國陸軍製圖局改算台灣地區日治時期三角點成果(1909~1942年),公布台灣五萬分之一三角點成果表。(UTM方格網坐標成果)
●1950年6月,聯勤航空測量隊與美方合作航測台灣地圖。
●1953年2月,聯勤測量製圖廠在共同安全計劃下,獲得美援於台中市精武路新建廠房;當時成立美軍顧問室,協助該廠廠房建設、製圖裝備設置及業務研改。
●1954年12月,完成中美合作航測台灣布設之控制點、調繪台灣、橫綴線測量。
我國與美軍於1955年3月16日在台北簽訂《中美合作製圖及地圖交換協定》,依協定每年測量處(1960年改制為測量署)與設在東京的美國遠東陸軍製圖局(Army
Map Service, Far East, AMSFE)舉行「中美合作製圖會議」*13,協調兩國有關中國地區之製圖計畫、地圖規格及其他有關事項。1966年AMSFE被撤銷後,此會議改在華盛頓及台北兩地輪流舉辦。原美國陸軍製圖局於1968年改制更名為「美國陸軍陸地測量司令部」(U.S. Army
Topographic Command, TPC),1972年與各相關單位合併成立「美國國防製圖局」(Defense Mapping Agency, DMA),USAT更名為「國防製圖局陸地測量中心」(Defense
Mapping Agency Topographic Center, DMATC)。1979年中美斷交,此合作製圖工作也就暫告終止。歷年來透過每年舉辦的「中美合作製圖會議」研討決議,辦理了一些重要事項,略舉如下:
●1958年,中美合作金門地區微波測距測量,微波測距係新式距離測量方法之一,提高了中等距離之測量精度。
●1959年起,與美方合作改算我國大陸三角點成果,將分布於江蘇等15省約八萬一千餘點之三角點,改算於統一系統中;此於1962年7月全部完成,並供中美雙方編製大陸地區地圖之用。
●1959年3月,美國陸軍製圖局應我方邀請派員來台舉行「中美地名會議」。
●1959年10月,中美合作測量拉普拉斯點。
●1966年5月23日,「中美合作製圖會議」中,決議將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圖幅規格由10'×15'擴大為15'×15',同時圖組號也從L792變更為L7001。
●1967年8月21日,編印完成中美製圖會議所決議共同編製「韋德齋爾斯羅馬注音法」之「地名譯音表」,此表也在1967年間獲得聯合國地名標準化會議中通過為中華民國地名譯音標準,1968年1月1日正式開始實施。
●1972年10月8日〜11月5日,依中美合作製圖會議由美國國防製圖局(DMA)地名專家傅安明先生來華指導地名譯註作業標準化事宜。
●1977年10月,「中美合作製圖會議」中探討今後將採用WGS地球原子事宜。
●1975〜1978年,雙方各式地圖製作之互換。
註釋
1.說法一:《國防部測量局35年度業務報告書》(P.4)記載”民國33年6月設中美合作航空測量隊。…民國34年奉令裁員緊縮,…中美合作航測隊取銷。是年9月抗戰勝利…。”(採用)
說法二:《國防部測量局35年度業務報告書》「歷年簡略大事紀」(P.42)中記載是:民國33年3月,中美合作航空測量隊成立。34年11月停辦。(參考)
說法三:《中國測繪史(二)》(P.756、757)記載是:民國33年6月,在重慶成立中美合作航空測量隊,隸軍令部第四廰,34年8月裁撤。(與說法一相同)
說法四:《國軍測量史(一)》(P.5)記載”民國33年6月設中美合作航空測量隊;…民國34年改組…中美合作航測隊則均予取消。”(源自說法一)
說法五:《國軍測量史(一)》(P.141)記載是:民國33年7月美國十四航空隊陳納德將軍建議中美合作測製我國西南區域地圖,由美方主辦,我方派員協辦。(參考)
2.黃維恕(1914-1997),廣東梅縣人。中央測量學校正六期航測科畢業,1944年6月擔任中美合作航空測量隊隊長,測繪機構東遷到台灣後,於1950年4月擔任聯勤測量處少將處長,1960年7月接任聯勤測量署少將署長,1962年元月升任聯勤測量署中將署長,至1966年4月退伍。他亦擔任中國測量工程學會理事長(第一至十九屆),從軍職到退伍後(1958年6月〜1977年11月),負責和推動會務計19年多。是掌舵台灣早期測繪事業之主要領導人。
3.《經天緯地》(2001)〜往事回味(馮友廉)一文書載。
4.國防部測量局簽呈(36.6.17),…(二)根據一九四四年十月十九日中美雙方代表在重慶所簽訂之《中美合作航空測量合同》及…
5.「上海交通大學校史網」上記錄為《中美航測合作合同》,係「由當時軍令部第四廰技術室主任王之卓少將(航測博士),參與該合同的商談和簽署」。另《China in Maps 1890-1960》指出:In 1944,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the
Sino-American cooperation agreement, signed the "Agreement on Aerial Photography in China" with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6.《國軍測量史(一)》(P.116)記載。
7.王之卓(1909〜2002)是我國第一位獲得博士學位的航測專家(1939年德國柏林工業大學),1943.10出任軍令部第四廳(1946年6月改制為國防部測量局)測量技術室主任、測量監(等同少將銜),主管測量技術業務。1944年參與商談及簽署《中美合作航空測量合同》。 1945年被派往設在印度的美軍空軍基地協助美方訓練中美合作航測隊負責攝影方面中方約十餘人的航空攝影技術。1945〜1946.8,率中美合作航測隊負責內業成圖方面十餘人前往美國參加航測成圖工作,替中美航測隊的中方人員作一些必要的聯繫後,為起草擬定《中國航測十年規劃》,在美國考察航測事業一年多。
8.《地圖製圖參考手冊》(P.73)記載:攝製沿昆明、瀋陽軸線以東,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之航攝像片,以及取得西南各省區地面控制成果(多數為速測天文點),另獲我國全部1:5萬舊圖圖廓和部分測量成果,經分析改算出舊圖廓西南圖隅點之經緯度成果,依此改製新版地圖二千多幅。運用這些成圖再編製1:25萬地形圖約四百幅、1:50萬地形一覽圖約三十幅、1:100萬中國地形和航空兩用圖各42幅。
9.此所載係依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LC)典藏AMS之圖表,而《中國測繪史(二)》(P.578)記載,僅有中國南部9省,此多出雲南、貴州,而沒有江西、湖南及中國北部3省。
10.《國防部測量局35年度業務報告書》(P.38)記載。
11.1952年8月合併相關單位於華盛頓成立「航空地圖及資訊中心」(Aeronautical Chart and Information
Center, ACIC),1972年與「美國陸軍陸地測量司令部」(USATC,1968年AMS改編)合併改編成為「國防製圖局」(DNA),1996年再改編為「國家影像測繪局」(National Imagery and Mapping Agency, NIMA),2003年再次改制成為「國家地理空間情報局」(National
Geospatial-Intelligence Agency, NGA),直到現在。
12.AMS編訂之圖組號(series numbers),第一碼指大區域(中國地區代字為L,還包括有韓國、日本、中南及馬來半島);第二碼指比例尺(二十五萬分之一代碼為5);第三碼指第一次劃分,以區域或國為單元:中國北部三省一地方-1、中國北部三省一地方-2、中國北部八省-3、東九省及熱河-4、中國南部十省-8、台灣-9;另,中南及馬來半島等五國-0、韓國-5、日本(北海道)-6、日本(本州、九州、四國)-7;第四碼指第二次劃分(以省為單元)。
13.這段期間召開的中美合作製圖(計劃)會議舉辦地及參與人員概況統計如後:
舉辦時間 |
舉辦地點 |
赴會之主要人員 |
1955. 4.15 |
東京美國AMSFE |
曹謨、陳宇翔、符敬、尹鍾奇等。 |
1956. 3.15 |
東京美國AMSFE |
? |
1957. 5.11 |
東京美國AMSFE |
? |
1958.10.22 |
東京美國AMSFE |
? |
1959. 3 |
台北聯勤測量處 |
薛德柏、傅安民等。 |
1960. 4.18 |
東京美國AMSFE |
? |
1962.
4. 7 |
東京美國AMSFE |
萬文清、鄒子雄、朱旭熙、張德順等。 |
1963. 3.29 |
東京美國AMSFE |
符敬、萬文清、王琚、桂芳清等。 |
1964. 5.17 |
東京美國AMSFE |
蕭啟建、萬文清、王葆元等。 |
1965. 5.29 |
東京美國AMSFE |
黃維恕、萬文清、鄒子雄等。 |
1966. 5.23 |
台北聯勤測量署 |
Mr.Rinehart 等。 |
1967. 9.16 |
台北聯勤測量署 |
皮德遜先生等。 |
1968. 1.25 |
台北聯勤測量署 |
費西爾先生等。 |
1968. 9.14 |
華盛頓USATC |
周齊祁、常士高、張德順等。 |
1969. 9.25 |
華盛頓USATC |
張芝生、蔡世名、郭延壽等。 |
1971. 4.20 |
華盛頓USATC |
朱旭熙、謝祥松等。 |
1972. 4.14 |
華盛頓DMATC |
王琚、張芝生、徐志中等。 |
1973.
5.15 |
台北聯勤測量署 |
DMATC副指揮官柯德瓦上校等。 |
1974. 4.24 |
華盛頓DMATC |
嚴相松、郭延壽*等。 |
1975. 9. 9 |
台北聯勤測量署 |
DMATC馬樂中校等。 |
1976.10.13 |
華盛頓DMATC |
王琚、張芝生等。 |
1977.10. 5 |
台北聯勤測量署 |
DMATC馬樂中校等。 |
1978. 9.22 |
華盛頓DMATC |
張芝生、郭延壽等。 |
*《經天緯地》(2001)P.22郭延壽指出「中美合作製圖會議」在華盛頓舉行共七次(如同表列),郭署長任職直到1984.7屆退,此「會議」應該尚未恢復召開;再度恢復召開「會議」推斷是在劉東海署長任期內(1984.8〜1987.8),初始也都在美國華府舉辦;訪談林水沼署長,1987.8〜1989.7任內就參加過兩次,第二次時建議隔年恢復在台北召開;即1990年就在台北舉辦(陳宗仁署長任內),之後也就兩地輪替辦理之。
AMSFE Army Map Service, Far East AMS (1941 - 1968)
USATC U.S. Army Topographic Command(1968.9.1)
DMATC Defense Mapping Agency, Topographic Center(1972.1.1)
參考文獻
中國測繪史編輯委員會(2001)中國測繪史(第二卷,明代-民國),劉自健主編,北京:測繪出版社。
外交部「中美合作航空測量合同」檔案(1946-09~1956-12),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
軍備局第四Ο一廠(2015)第四O一廠廠史紀念專輯,李國鼎總編輯,台中: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四Ο一廠。
郭延壽等(2001)經天緯地〜測量學校大學部十九期同學畢業五十週年紀念,台中。
國防部測量局35年度業務報告書(1946),南京:國防部測量局。
陸權、喻滄主編(1988)地圖製圖參考手冊,北京:測繪出版社。
聯勤測量署(2002)經天緯地〜國防測繪機構創制一百週年紀念專刊,許哲明總編輯,台北:聯勤測量署。
聯勤測量署(1961)國軍測量史(第一輯,〜民國49年12月31日),台北:聯勤測量署。
聯勤測量署(1969)國軍測量史(第二輯,民國50年1月1日〜民國57年6月30日),台北:聯勤測量署。
聯勤測量署(1974)國軍測量史(第三輯,民國57年7月1日〜民國62年6月30日),台北:聯勤測量署。
聯勤測量署(1980)國軍測量史(第四輯,民國62年7月1日〜民國67年6月30日),台北:聯勤測量署。
聯勤測量署(1975)國軍測量史(第五輯,民國67年7月1日〜民國72年6月30日),台北:聯勤測量署。
Williams; Jack F.(1974), China in Maps 1890-1960: A Selective and
Annotated Cartobibliography. Michigan: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Asian
Studies Center. East Lansing. http://files.eric.ed.gov/fulltext/ED120042.pdf
(電子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