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8日 星期五

《廣西中越全界圖》及其後製圖集


越南位於中南半島東部,北鄰廣東、廣西、雲南三省;清朝時,越南為中國藩屬,清廷未曾與之訂約劃界,是以當時中國的西南邊界較為含渾。直到光緒年間中法戰爭,光緒11(1885)兩國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中法越南新約),越南與清朝的藩屬關係斷絕,劃界之議遂啟。自光緒11年至22年間(1885 -1896),雙方經由談判,進而劃界立碑,總計訂立界約十餘種。當年清廷與法國對越南的勘界及劃界,包括有粵越、桂越、滇越三段。有關粵越、桂越段(現均屬廣西),清政府據《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特派鴻臚寺卿鄧承修前往廣西,會同兩廣總督張之洞、廣東巡撫倪文尉、護理廣西巡撫李秉衡,辦理中越邊界之勘定事宜。雙方自光緒12年(1886)以迄19年(1893),相繼完成粵越、桂越段勘界及界牌設立工作。
相關西南邊界條約及地圖正本原存於我國外交部,現寄存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早年這些圖資大都是提供中小比例尺地圖(二十五萬分之一聯戰圖、百萬分之一輿圖)內有關中越(西南)等編修邊界參考用,尤其在「未定界」認定上有其歷史價值。

《廣西中越全界之圖》(中共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輿圖組典藏)[1,764cm●32.7cm],清光緒19(1893)七月繪成,夾萱石印,墨色淺淡均勻,楷書工整,山石樹木用中國畫手法勾勒。此圖是由右向左展開橫列式散點透視,上遠下近構圖方式,圖中明確標有山名、水名、村名、路名、關隘、營壘、炮臺、關卡、州界、邊界等。圖上圓點是邊界線,標明了中國廣西與越南的邊界。卷首題"廣西中越全界之圖"中的"廣西中越"四字殘缺卷末有"廣西太平思順兵備道監督鎮南關新建蔡希分識,光緒十有九年歲次癸巳秋七月全圖繪成"字樣。
根據史料記載,中法勘界多次爭鬥,當時,越南還是法國殖民地,會勘時斷時續在第一階段,自光緒117月(188511月),兩國使臣在鎮南關會晤開始,這階段主要會勘中越邊界桂越段東段,即由鎮南關起勘,東至隘店隘,西至平而關,計程300餘里。中方清朝使臣鄧承修在會勘談判中有理有節,不卑不亢。由此推斷,該圖應從此時就已開始繪製,直到清光緒十九年才正式繪成。

鴻臚寺卿鄧承修與法國勘界代表狄隆(Charles Dillon,生卒年不詳)於硭街簽署由廣東竹山至廣西各達村的中越邊界勘界紀錄,並繪圖四張。雙方按圖勘界,所簽之勘界紀錄僅係就邊界所作之約略描述,與實際地形地勢不盡相符。至於如何設立界牌,雙方一直爭執不斷直到光緒16年(1890)七月,法國始派法蘭亭(Hippolyte Frandin, 1852-1924)為辦理設立界牌主議大臣;清廷則命廣西太平思順道鎮南關監督蔡希邠負責廣西東路(由吞蒼山至平而關)之中越邊界立界工作計繪製三圖另由廣西太平歸順道梧州知府向萬鑅辦理廣西西路(由平而關至各達村)之立界事宜計繪製五圖。東路起自吞蒼山(當年粵桂分界點)--隘店隘(286)--南關(242)--平而關(76)604西路自平而關至各達村計1,297全段合計1,901


《廣西中越全界圖》(台北故宮典藏)[95.5公分106.5公分]光緒20(1894)繪製比例尺約1/940,000參閱圖1此勘界圖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右側圖名下標示「自東路吞倉山起,至西路各達村止,計中尺壹千玖百零壹里」文字記載,清廷勘界官員蔡希邠、張傳俊與法國勘界代表格依哥鳥釐、法明的官職全銜,以及雙方代表的畫押簽字。因此,此份地圖屬中法兩國簽訂的正式界圖。邊界十字紅線始自東南方的吞倉山白江隘,先往西北方向再往北,再轉西北而達後卡,繼而續向西北至雲南與越南邊界圖內地名是雙語併註所繪邊界線並未標示雙方界碑位置,應係蔡希邠攜回,送呈朝廷的漢文本界圖

1_1 《廣西中越全界圖》(1894) [台北故宮典藏]

1_2 《廣西中越全界圖》部分區域

《廣西中越界東路第壹圖》(台北故宮典藏) [61公分97.5公分]光緒20(1894)繪製比例尺約1/50,000參閱圖2。此立界圖(界牌圖)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右側圖名下標示「自吞倉山起至交批山止均按界線編號共立界牌石壹拾陸塊」。本地圖亦經清廷與法國勘界代表畫押及簽字。邊界線從交批山第52號界碑處(圖西側),向東南至派迁山第61-立把第62號界碑,續往東北方向發展,至吞蒼山第67號界碑處(圖東側)止,共計16界碑。界碑註記是雙語表現。

2_1 《廣西中越界東路第壹圖》(1894) [台北故宮典藏]

2_2 《廣西中越界東路第壹圖》部分區域

1941年軍事委員會軍令部廣西省陸地測量局運用廣西中越界東路及西路等八圖摹繪製版法將東路三圖,繪成五圖西路五圖,繪成十圖總計15稱《廣西中越邊界圖》(摹繪版,第壹圖第拾伍圖)另將各圖大部分圖式與註記予以省略僅留下界碑圖式與註記(雙語表現),且將清廷與法國勘界代表畫押及簽字附印在各圖上印製發行《廣西中越邊界圖》圖集(圖號同原圖版)參閱圖3_1

《廣西中越邊界第壹圖》摹繪版(3_2)註記簡化版為圖集版《廣西中越邊界東路第一圖》_其一(3_3)邊界線從第67號界碑處之吞蒼山(圖東側)向西南至立把第62號界碑,再向斗號山第58號界碑處(圖西側)
《廣西中越邊界第貳圖》摹繪版(3_4)註記簡化版為圖集版《廣西中越邊界東路第一圖》_其二(3_5)邊界線從崬門山第57號界碑處(圖東側)向西南至白盛山第56號界碑,續往西北方向發展,至交批山第52號界碑處(第壹圖最西側),延伸至第貳圖第50號界碑(交蚊)處止
摹繪版及圖集版均繪有實地5x5方里線網(比例尺約1/50,000)摹繪版圖內明確表現有等高線(棕色)及山名、水線及田(藍色)、路、聚落、防營、汎柵、關卡、界碑(以上為紅色)、樹林(綠色)邊界等,如圖式所示。


3_1 《廣西中越邊界圖》圖集(1941)_廣西省陸地測量局

3_2 《廣西中越邊界第壹圖》(摹繪版)  1/15

3_3 《廣西中越邊界東路第一圖》_其一(圖集版)

3_4 《廣西中越邊界第貳圖》(摹繪版)  2/15

3_5 《廣西中越邊界東路第一圖》_其二(圖集版)

這時期軍事委員會軍令部陸地測量總局除發行《廣西中越邊界圖》外其在194010月時就運用法製越南五萬分一地形圖》譯繪及本製廣西十萬分一地形圖編纂接合摹繪一套五萬分一《桂越邊界圖》14這圖組各幅非標準分幅無經緯度及方格網對邊界表現係從第一號(班格拉)之西路第67號界碑處(枯架卡)起,至第十四號(愛店)東路第52號界碑處(交批山)止,參閱圖4

4 《桂越邊界圖》_第十四號愛店(1940)

對照各(四)版邊界線大同小異,界碑位置大致相同,唯背景圖資表現差異性較大,或許是編纂繪製時對空間認知的不同所致參閱圖5

5 界碑第52號附近_各版之對照圖

在中央研究院與國防部第401廠執行歷史地圖數位典藏專案成果當中,檢整出相關廣西中越邊界圖圖資參閱表1

1 相關廣西中越邊界圖之檢整統計表


參考資料
台北故宮(2016):清季西南邊界條約及輿圖特展。
https://theme.npm.edu.tw/exh105/GreenBorderlands/ch/index.html#main
百度百科廣西中越全界之圖
http://baike.baidu.com/view/8636594.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帕蘭子午儀文物芻探

  一、緣起 肇始於 96 年 11 月 3 日 到桃園中正嶺參加中國測量工程學會理監事會議時,聽聞王偉強學長提起 趙錫民 老師正接受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辦理「 G. Prin Paris 子午儀歷史考察與功能運作」的委託研究案;再者於工博館英文網頁上看到【 See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