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國( Deutsche
Reich)於1875年設立普魯士土地測量局(Preußische Landesaufnahme)負責各式地圖之生產,1921年改制為帝國內閣土地測量局(Reichsamt für Landesaufnahme, RfL) ,直到1945年
普魯士土地測量局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以德文、漢字雙語彩色印製《直隸山東二十萬分一輿圖》圖組,其含蓋了赤城縣以南的直隸、山東兩省所有區域(E 112⁰00'〜E 123⁰00'/N 42⁰15'〜N 34⁰00'),計有65幅,參閱圖1。學術單位典藏概況之統計,參閱表1。此圖組地圖之圖幅範圍為緯差40'x經差1°,以格林威治為本初子午線,青島觀象臺*1為地理坐標的起點(緯度36°03'59”,經度120°18'20”);圖內山形以暈渲(Shading)表現,顯示了邊界、道路、鐵路、小徑和水系,地名細密;圖外有政區地名三級表及控制點分佈略圖;且印製精湛。圖2係軍備局第401廠執行歷史地圖數位典藏(廣惠)專案檢整該圖組唯一之一幅。
圖1 德製《直隸山東二十萬分一輿圖》圖幅接合表(65幅)
表1 德製《直隸山東二十萬分一輿圖》典藏概況統計表
圖2 德製《直隸山東二十萬分一輿圖》_濟南(1907年)
我國本製百萬分一《中國輿圖》最早版本是民國初的參謀本部製圖局於1923〜1924年編印的「民國輿圖」(127幅),此圖組主要是根據當時日製百萬分一《東亞輿地圖》(1894〜1933年)編製,分幅為緯差2°30’x經差5°,採多面體投影,地貌以暈滃表現,多色印刷。
現行「國際百萬分之一輿圖」( International
Map of the World, IMW),其最早倡議者是德國(普魯士)地理學家彭克(A.Penck, 1858-1945) 在1891年於瑞士伯恩召開的第五屆國際地理會議上提出的建議案,可知當年普魯士土地測量局已在繪製百萬分一輿圖;由於軍事經濟上的需求,普魯士土地測量局於1901〜1912年繪製《華東百萬分一輿圖(Karte von Ost-China)》*222幅,涵蓋範圍在東經106゚〜136゚,北緯22゚〜46゚,這區域也涵蓋到了蒙古及朝鮮半島,參閱圖3。
圖3 德製《華東百萬分一輿圖》圖幅接合表(22幅)
《華東百萬分一輿圖》之分幅為緯差4°x經差6°,恰涵蓋二十萬分一輿圖36幅(分幅為緯差40’ x經差1°)。圖4係《華東百萬分一輿圖》_濟南府(1909年),圖幅範圍在[34°-38°N, 112°-118°E ],採多面體投影*3,地貌以暈渲表現,顯示了各級行政地名(8種)與行政界線(2種)、道路(2種)、鐵路和各類水系,多色印刷;部分圖幅(11/22)有漢文譯註。對照《直隸山東二十萬分一輿圖》_濟南府(圖2),地貌表現差異蠻大的。
普魯士土地測量局發行的《華東百萬分一輿圖》,德國柏林國立圖書館(Staatsbibliothek zu Berlin, SBB) 有典藏全數圖資,惟網路上僅有圖書目錄可查閱;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典藏全數22幅,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典藏有10幅,廣惠專案典藏有4幅。統計概況如表2。
圖 4_1《華東百萬分一輿圖》_濟南(1909年)
圖 4_2德製《華東百萬分一輿圖》_濟南(1909年)
[與二十萬分一圖同範圍之內容]
表2 德製《華東百萬分一輿圖》典藏統計概況
註釋
1. 1898年(清光緒24年)德國強佔膠州灣後,在今青島市館陶路1 號附近設立氣象天測所;1905年,氣象天測所移至水道山(今觀象山);1911年,更名為青島觀象臺。
2.圖上漢文譯註為《中國輿地圖》,本文按原文譯為《華東百萬分一輿圖》較符真確。
3. IMW於1928年改採”改良多圓錐投影(Modified Polyconic Projection)”,1962年正式採用”蘭伯托正形割圓錐投影(Lambert's
Conic Conformal Projection)”,直到現在。
4.本文改寫自中華民國地圖學會_每月一圖(2017/11、2019/12):
東西方之德製二十萬分一地形圖
http://www.ccartoa.org.tw/news/2017/171101.html
德製華東百萬分一輿圖
http://www.ccartoa.org.tw/news/2019/191201.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